哈尔滨探索新农村建设多种模式
本报讯 据了解,200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5.6亿元,探索出针对城中村、示范村、偏远村等不同情况的不同模式,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 据统计,2007年,该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范围由前年的“三区一县”5个镇40个村,扩大到8区10县(市),市级试点村总数为100个。通乡通村公路已硬化1655公里,试点镇、村屯内道路已硬化494公里;新建饮水工程320处、沼气池2673个、综合文化活动室57个、卫生所52个;全市各乡镇、村屯共栽树500多万株。 该市根据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宽、差异明显的特点,努力探索试点村建设新模式。一是改造城中村,建设小康村。宾县将位于宾西经济开发区内的宾西镇西川村5个自然屯整体动迁,集中规划建设新村。二是全面提档升级,打造样板示范村。主要是对中心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完善配套,集中打造一批规划有序、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景观生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比如尚志市元宝村、阿城区红新村等。三是撤并偏远村屯,发展壮大中心村。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把交通不便、易受洪水威胁的下青山屯22户整体搬迁至中心村。四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村。五常市新庄村今年将600立方米沼气工程、畜牧养殖小区、农民居住新区、节能房建设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村庄。五是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专业特色村。根据各地地理条件、产业特色和民风特点,发展壮大一批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如南岗区红旗乡东升村农民自筹资金550万元,集中兴建温室发展食用菌产业。六是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观光村。道里区太安村发挥临江的优势,建设了集村部、文化活动室和接待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楼,还建设了绿色、有机农业采摘园5万平方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