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实现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 浙江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浙江全省累计有29条新型水泥生产线完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发电规模达19.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约节能40万吨标准煤;通过废气回收余热发电,水泥企业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浙江全省累计有29条新型水泥生产线完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发电规模达19.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千瓦时,约节能40万吨标准煤;通过废气回收余热发电,水泥企业每年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降低了对环境温室效应的影响;由于粉尘污染严重的水泥机立窑生产工艺的淘汰,全省大气监测中TSP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浙江水泥工业消纳各种废弃物和工业废渣3000万吨以上,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浙江水泥工业的“旧貌换新颜”得益于政府鼓动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自1998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拨出配套资金,坚决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方式;2000年9月,省经贸委发布《浙江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后,围绕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全省上下积极支持和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发展;两年后,省经贸委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发展4000吨/日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在新旧两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对比和市场竞争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一举将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彻底淘汰出局。 到目前为止,全省建设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近84条,年生产能力约1亿吨;全省共拆除水泥机立窑688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约6000万吨以上,最后11条水泥机立窑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彻底拆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产业,这是其生产特点和产品属性所决定的。水泥生产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与煤炭、电力等产业密切关联,它们为水泥生产提供了煤炭电力的保障。但是,水泥生产又为这些产业消纳了大量工业废渣,如煤矸石、粉煤灰、各种矿渣(炉渣)、铝渣(赤泥)以及化工、轻工等产业的电石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等。没有水泥产业和这些产业的“新陈代谢”,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基本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实现产业自身的循环;还可与多个行业链接,实现产业间的循环,而且还可与社会大系统链接,实现产业和社会的大循环。因此,水泥产业在实施节约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生态型和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行业,浙江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水泥行业的节能工作,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企业也非常重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采用新技术新装备降低能源消耗。在水泥生产中煤电成本要占总成本的约70%,降低煤耗、电耗是水泥工业的一个长期任务。纯低温余热发电可以利用水泥厂的窑尾和窑头排出的低温废气变废为宝进行发电,在水泥生产线上加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能将水泥生产的综合热能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此外,水泥厂窑头、窑尾废气通过余热锅炉温度进一步降低后排放,对环境的热污染程度降低。而相对于燃煤电站,不用燃煤发出10000kWh电,少排放近8吨的二氧化碳,这对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浙江全省已经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27条,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贡献卓著。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熟料强度比较高,可以达到60Mpa左右,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掺加大量混合材料。浙江水泥企业大胆采用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尾矿等工业废渣,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水泥,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同时还消除了工业废渣堆放在野外对环境的污染。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