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府筹资五十亿元兴建社会公益六大建筑
山西省长于幼军主持召开山西省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筹资50亿元,今年九、十月份前在太原陆续开工兴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山西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地质博物馆等六大社会公益类基础设施,两至三年基本建成这批展现山西新形象的标志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社会公益类设施历史欠账严重的问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分析了山西省社会事业和社会公益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山西省现有的社会公益类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功能落后,一些设施尚为空白,无法发挥支撑和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作用。目前,山西省尚没有大剧院、音乐厅和能够举办大型会议及展览活动的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规模偏小,不具备举办全国性大型运动会的条件,山西省是全国没有举办过国家级综合运动会的仅有的三个省份之一;图书馆规模、功能在全国处于倒数第二的水平,且山西省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唯一没有新建图书馆的省份;现有的科技馆也远不能满足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普事业发展的要求。这种社会公益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不利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影响了山西的形象,不适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山西省必须在统筹抓好、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尤其是农村县、乡、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下决心兴建一批促进地区发展、增进人民利益所必须的重要社会公益类设施。
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山西省社会公益类设施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张宝顺书记在山西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抓好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于幼军省长在去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太原市筹建大剧院、音乐厅、国际会展中心、地质博物馆,扩建省图书馆、科技馆。去年一年,山西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成立了项目小组,开展项目调研、咨询论证、方案策划、选址等工作,拿出了初步的筹建方案。今年新春伊始,于幼军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分管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先后深入文化厅、国土资源厅、体育局、科协、煤运总公司等项目负责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商研明确了六大建筑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筹资方案、运行方式、政策支持等重要事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设方案,要求各项目单位进一步细化后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决策。 山西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了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文化厅、科协等单位关于六大建筑的建设方案汇报后议定:在去年精心准备的基础上立即全面启动建设六大建筑,今年一季度着手组织设计招标,确保各建筑在今年九、十月份陆续开工建设,两至三年全部建成。为确保工程工期和质量,成立领导组指导、协调、推进,省长任组长,分管省领导和太原市市长任副组长,领导组办公室下设在相关厅局和单位。成立建设监督组全过程督促检查工程建设。省发改委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配合,保证资金筹措、土地征用等落实到位;太原市要在用地、规划、市政配套、维护施工环境等方面全力支持配合。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在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推进的基础上,尽快倒排出时间表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分解责任,确保六大建筑顺利开工、如期建成。 于幼军指出,建设六大建筑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改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省人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和依托。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张宝顺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希望省各有关部门、太原市和有关企业一定要以对地区发展、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精诚合作,协同配合,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施工,严格工程管理,务必把全省人民普遍关注的六大建筑建设成建筑艺术的精品和展现二十一世纪新山西、新太原新形象的标志性工程。 于幼军强调,工程建设中要坚持“大气、适用、节约”的原则,既要符合山西省发展水平,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满足需要,又要保证建筑工程的高品位、高标准,大气恢宏,保证设计和建设标准在国内50年不落后。六大建筑的设计风格要把现代气派与中华文明、三晋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多体现三晋文化的内涵和建筑艺术特色,提炼、提升山西建筑艺术的符号,使之与现代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特色。要实行“代建制”和“交钥匙”工程,在设计、监理、工程施工中都要严格招投标,严格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品位、档次和质量。省重大项目稽察办要加强项目稽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全过程参与,保证这些工程成为“廉政工程”和“阳光工程”,不倒一个干部。 会议还研究通过了《山西省妇女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山西省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省领导薛延忠、范堆相、靳善忠、宋北杉、张少琴、胡苏平参加会议。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