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香港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贫富不均”中资建筑企业香港比拼

2013-9-4 19:0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50| 评论: 0

摘要: 2月5日消息:“贫富不均”的中资企业我国内地公司是从1979年起进入香港建筑市场的,当时只有中建总公司1家,目前在港有各类中资建筑、房地产企业80余家。20多年过去了,内地公司从经验不足、资金缺乏、香港市场强手 ...
2月5日消息:“贫富不均”的中资企业我国内地公司是从1979年起进入香港建筑市场的,当时只有中建总公司1家,目前在港有各类中资建筑、房地产企业80余家。20多年过去了,内地公司从经验不足、资金缺乏、香港市场强手如林、竞争激烈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2002年开始,驻港中资建筑企业承揽的工程量在香港整体建筑市场的占有率上升到20 %。 但中资建筑企业之间呈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主要骨干公司大约20 家,业绩占内地在港总体业绩的80%~ 90%;大部分公司则规模小,实力弱。根据中企协建委会的统计,2003年上半年主要中资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达9 1亿港元,完成营业额达106亿港元。其中,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独占鳌头,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达57亿港元和75 亿港元,占总额的63.6%和71.5%。 80余家中资企业中从事工程承包业务的公司大约50家,进入特区政府《公共工程认可承建商名册》丙组的公司(俗称C牌)有15家,约占香港C牌公司总数的5.47%。 目前,香港是内地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和最大市场,从1986年至今,内地在港承包工程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连续位居内地在海外1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榜首,大体占20%~25%。从经济效益看,香港也一直是几个最好的市场之一。 中资企业的香港之惑中资建筑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在香港的延伸,尽管处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香港,由于受过去国内管理体制及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惯例还有一段距离,具体表现是:缺乏创新机制,经营方式不够灵活,不适应香港商务环境,在有些方面只能跟随竞争对手,难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使得企业领导层的责、权、利不明确;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在监管上,企业长期受制于内地与香港的双重标准制约,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再来看看政策环境。中资建筑企业普遍认为,政府自2002年起较大幅度修改以往的招投标政策和打分办法,加大了承建商业务拓展的难度和经营风险。承建商在现行的打分办法下需多做表面文章和标书包装,而工程质量并未得到同步提高。 香港是迈向国际的桥头堡不少企业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香港的创业经历是迈向国际市场的“热身赛”。他们的经验是,不能局限在香港,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可以考虑在立足香港市场的基础上,利用香港信息灵通、资金和人员流动便利等优势,走跨地区、跨国家经营的道路,拓展承包工程业务。也 可以尝试与国际知名承建商合作,运用国际通行的BOT、BOO、BOOT等经营模式实现跨区域经营,既能拓展业务,又能学习先进的经验,熟悉国际运营模式,提高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