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北京进行时
记者近日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截至本月初,包括3个场馆、15个训练场馆、62条道路、4座立交桥、8项相关配套设施等150余项建设任务在内的奥运绿化工程已完成90%, 4月30日绿化建设将整体收尾,随之而来的,将是奥运花卉布置的全面展开。 第一座绿色大桥横跨北五环 跨越北五环森林公园的“生态廊道”的建设已近尾声。难以想象在凌空而起的桥上种植乔木、灌木等各种植被,林中虫嘶鸟鸣,蚯蚓、蚂蚁等小动物穿梭于桥上,自由往来于被五环切断的南园、北园之间,将不是童话里才能看到的画面。“生态廊道”将是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绿色大桥”。 负责森林公园总体景观设计的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园林设计研究所园林设计师刘辉介绍,“生态廊道”的建设,将森林公园系统从岛屿式过渡到网络式,为孤立的物种提供传播路径。保护物种及栖息地,有利于城市生态安全。而且,使原本止于五环路的中轴线得到自然延伸,消融于北区自然的山林中。“生态廊道”表面要进行大量的覆土以保证植物的生长,无形中会增加许多重量。所以在建设中,廊道每平方米承重1.3吨。在桥面使用的土壤选择上,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绿化用无机轻质土,比普通土壤轻近一半。 建成后的“生态廊道”,长200余米,将种满各种植物,桥上覆土高低起伏,营造出适宜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生长的“近自然”环境,并与南园、北园混为一体。这便是“生态廊道”的真正含义。据介绍,这种生态桥梁在国外虽然并不罕见,但在国内还是一项技术空白,对打破孤岛效应的人为藩篱、物种的存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次关键性尝试。 另一个奥运绿化的“重头戏”,全长1.4公里、工程总面积约21公顷的奥林匹克民族大道绿化工程,由于需要在地铁奥运支线施工、地铁10号线南端腾退、中铁三局回填土处理等工作完成后才能开展,工程结束时间将有所延迟。这条景观带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南起北土城路,北至北四环,西邻中华民族园,东侧为奥体中心区。民族大道以植物景观为主,建成后将成为通往奥林匹克公园的特殊风景线。 据了解,奥运整个绿地面积近1100公顷,计划种植大型乔木37万株,截至3月初已经完成33万株。媒体村和奥林匹克民族大道两个项目由于存在与其他建设项目交叉施工的问题,绿化又是作为最后一道工序,要等管线等都完成后才能开始全面推进。 “受到道路建设等相关城市建设工程的影响,个别绿化项目可能延迟,但绿化部门已准备就绪,确保奥运绿化任务高质量完成没有问题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副处长周剑平说。 五年选出57种奥运花卉 “往年北京的花卉布置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两个节日。今年对花卉布置的要求有所提升,要延续3到4个月的时间,这对园林绿化整个行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周剑平说,“同时还要面对北京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防涝、防旱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据了解,市园林绿化局科技部门通过5年的花卉展示、培育和对花卉生理习性的考察研究,筛选出适合奥运需求的花卉品种,同时为这些品种的养护管理探索出一条可实施的、效果显著的管理办法,让花卉的布置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并相继开展了对花卉布置色系、色彩的培训,花卉种植技术规范的培训,出台《奥运花卉标准》、《奥运花卉布局指南》等技术性规范,确保奥运花卉布置以最佳状态进行。 目前,奥运花卉的主打品种选择已经从600余个种类中甄选出57种,基本来自本地花农的生产。另外,在奥运花卉选育项目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北京8月开放的花卉品种提高到了千种以上,而以往北京花期在8月的花卉品种只有8种。 奥运绿化和美化科技工程整合首都地区园林科学研究机构、花木公司和公园等力量,采用技术手段让更多的花卉在奥运期间盛开。市园林绿化局2007年优选了自育菊花、藤本月季、甘野菊、木芙蓉等在内的多种夏季奥运花卉,通过植物栽培新技术,使这些品种“不约而同”地在奥运会期间开放。市民颇为熟悉的一串红,原本花期在5月和10月,经北京科技人员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花朵可在8月盛开,花期也从原来的20天延长到34天。 绿化需要长效机制 “奥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管理角度而言,所有的环境产业花卉选用都坚持‘阳光工程’的原则,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客观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所有的奥运绿化项目都要进行招投标。”周剑平说。因为我国花卉产业的招投标市场起步较晚,推进招投标市场的进程相当缓慢,但现在完整的市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原来绿化项目的有形市场一年只有几个,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年几百个。 招投标市场发展的同时,促进质量管理的提升,市园林部门专门为奥运成立了质量监督体系,设立质量监督站,对行业的发展、绿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一道安全线。“原来的绿化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干也没有人追究,但现在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绿化涉及重大的社会责任,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监测评估需要进一步标准化,比如有的奥运场馆树种得少了,我们就要进行干预,必须达到奥运要求的标准,必须强调绿地的生态空间比例,场馆建设方面也要进行绿化指导。” 五朝古都造就了繁华的北京,市中心区寸土寸金,在城里造“绿肺”,谈何容易。“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增加绿地面积难度相当大,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但这也体现出政府部门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决心是毫无疑问的。”周剑平说。相关资料显示,按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新扩建的建成区内还需建设城市绿地2200公顷,而目前城市建成区已基本没有可绿化的空地,要实现这一绿化任务主要通过代征绿地、拆迁建绿两项措施来实现。 “目前的绿地建设,加强了对开发商的硬性要求。”将绿化建设结合到开发的项目建设中去,一则给开发商提供一个建设良好周边环境的机会;二则借开发商之手,快速实现地区的绿化条件和道路条件完善,减少政府包袱。应该说是个双赢的局面。“根据整体规划拆迁建绿也是新增绿地的重要来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环狭长的城市公园,北二环原来都是平房,是有名的“城中村”,建绿后对城市景观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变成了百姓口中的“后花园”。“二环里是黄金宝地,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设绿地难度可想而知,周边百姓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满意,这就是北京绿化的变化。”周剑平很欣慰,“城市建设通常要经历两个阶段,在建设阶段,公共设施的发展、绿化程度的提高要花大力气,但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向管理型转变,当绿地规划得到了实现,就要转化为管理和维护,北京绿化将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花更大的力气。”(编辑 孟兆硕)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