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香港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全球聚焦九龙东: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

2013-8-31 17: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44| 评论: 0

摘要: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以「 城间/城內: 魅笔生城」为题的第十三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于8月27日下午在意大利威尼斯正式揭幕。一连两天的开幕活动预计吸引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媒体及业 ...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以「 城间/城內: 魅笔生城」为题的第十三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于8月27日下午在意大利威尼斯正式揭幕。一连两天的开幕活动预计吸引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媒体及业界精英。

自2006年起,香港建筑师学会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一直合办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本年度的香港展览首次环绕城市的更新计划,以面积达320公頃的九龙东为平台,探讨如何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更新城市之一,以及有关发展对香港未来整体路向以至城市规划的宏观课题带来的深远影响。香港展览总策展人罗健中先生(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和他的策展团队,带同十三个来自艺术、音乐、建筑、设计等界別的参展团体,将他们对这片土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独到见解带到威尼斯与国际业界交流。

配合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大会主題「共通点」(Common Ground),罗健中在策划香港展览时,致力探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都市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兼容性和多元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先生和文化参赞郑浩先生在內的嘉宾出席了香港展览的开幕典礼。在开幕典礼上, 罗先生說:「是次香港展览最終希望演绎出众望所归的理想境界 - 透过社区中的真诚沟通及互动,都市发展可达致多元及相容共通。当欧洲国家处于一系列的动荡、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緩以及香港面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挑战时,如何透过建设性对话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其潜力的多元共融社会则变得特別重要。

香港驻欧洲联盟特派代表周淑贞女士看好是次香港展览和九龙东的未來,她认为:「由昔日的小鱼港发展至现今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在城市建設中不断发挥无穷创意,力求在高速发展与可持续性、东西方文化、传统价值与崭新意念之间取得平衡。九龙东的发展势将成为国际又一具启发性的项目。」

香港展览主办机构之一,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林光祺先生说:「衷心代表主办机构答谢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协推动香港创意发展的「创意香港」办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织委员会、以及一众赞助机构对这次香港展览的鼎力资助。」

作為香港展览的另一主办机构,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王英伟则道:「作为展览的合办单位,我们不仅提供了具策略性的展览场地,同时亦凭着多年参展的经验,协助展览的整体筹划及落实工作。」

开幕论坛 「都市发展的相容与共通」: 建筑界先锋Archigram之父Peter Cook爵士主讲发言 (2012年8月28日)

香港展览吸引了国际建筑界和文化界的翘楚在28日于威尼斯举行的开幕论坛上,以「都市发展的相容与共通」为题,就香港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進一步论坛,足证香港发展备受国际注目。

论坛主讲者,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掌舵人、建筑界先鋒Archigram之父Peter Cook爵士认为:「在多样性的议题上,我认为具创意的建筑师需要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传统建筑的枷锁。过于规矩的建筑模式显然会削弱特色和个人风格。西方建筑倾向严谨、安全、重视市场人受性但乏味。我们应该对生命的多元化意义抱更大兴趣,创造实用可行而具操作性的城市。香港的建筑物应该再調皮、随性一些,不要过份局限。」

意大利二十一世国家美术博物館Maxxi Museum 的建筑馆馆长Pippo Ciorra则谈到再利用旧工厂大厦区: 「我们对新兴亚洲城市中建筑物担当的传统角色应提出疑問。所谓的著名建筑物其实甚少名留青史,重要的反而是抓紧发展机会将改造中的社区(如九龙东),为其增添生命力,为本来已生机怏然的人脈网络注入新活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为多元发展创造空間,而非侧重设计多元化。毕竟生活是由人谱写出来、而非靠建筑物本身。」

香港代表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起动九龙东专员凌嘉勤先生指出:「我们不打算制造第二个以传统金融和银行行业为首的商业中心区。我们所需要的是多姿多彩的社区活动和服务。九龙东的规划沒有具体发展大纲,有的只是概念性规划和一系列想法及理念,寄望将九龙东创造成百花齐放、相容的共通点,。中小企业是香港活力之源,我们必須要好好予以保护和孕育它们。」

论坛主持人、著名建筑杂志Architectural Review 的总编辑Paul Finch先生表示:「这次论坛可算别具新意, 在大会主题『共通点』(Common Ground)下我们寻求『差异』、『变化』而非着重相同性,避免创造全球量产一式一样的『创意』。 」

在小组讨论中,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严迅奇先生, Odile Decq Benoit Cornette董事Ms. Odile Decq,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先生及香港大学建筑学系教授Eric Sc​​huldenfrei 也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设计概念

由欧华尔顾问公司设计和策划的香港展览尝试将城市的缩影呈现人前。香港的创意不仅发挥于个别建筑物,而是充斥渗透城市自身的独特个性、现象。策展团队深入后街小巷,以感受其强烈、未经任何粉饰、原始的气息。再从多角度探索其复杂及多样性,突出香港与一众城市不同的魅力。策展团队以「极度实用主义」来形容此特质,纵使不十分优雅,却无疑有很强的适应力。

策展团队利用了1934年于英国研发,现已被广泛应用,命为Kee Klamp的抗堕支撑结构建成香港的缩影,配合灯光及音响效果及资讯等元素,交织出一系列展品:从牛头角的城市养蜂项目到Norman Forster的启德邮轮码头,并漆上于香港街道上常见的、标志性的绿色,Kee Klamp结构亦充当投影塔,播放着一系列纪录了一众生活于观塘区小市民的访问录影片段。

重組都市 “罅隙”(HOUR25 Production)

重組都市 “罅隙”(HOUR25 Production)

印象都市-啟德 (穴設計工作室)

香港展覽討論會場地

香港展覽場地一般概況

論壇主講者, 倫敦當代藝術中心掌舵人、建築界先鋒Archigram之父Peter Cook爵士於論壇中發表他對香港的相容與共通發展的看法

意大利二十一世紀國家美術博物館Maxxi Museum 的建築館館長Pippo Ciorra、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起動九龍東專員凌嘉勤先生、論壇主持人、著名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Review 的總編輯Mr. Paul Finch、香港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嚴迅奇先生, Odile Decq Benoit Cornette董事Ms. Odile Decq, 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主任黃偉文先生及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Eric Schuldenfrei均於論壇中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香港展覽開幕儀式共獲120名嘉賓出席支持

(左起)林光祺先生、周淑貞女士、丁偉先生、王英偉先生、羅健中先生、Mr.Jonathan Pile、鄭浩先生及林雲峰教授齊為香港展覽揭開序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