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军:商务建筑“两极化”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对城市物理空间及形态产生深刻影响。
如果说CBD与科技园是信息时代城市的两极,那么,办公和商务建筑则是这两个区域内的代表性建筑类型。 近日,长期专注于办公和商务建筑规划设计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办公商务类建筑在建筑选址、空间形态塑造、功能构成及材料、技术等方面将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此类建筑新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
媒体:办公商务类建筑分处不同区域时,对选址有何不同要求?
王振军:这类项目选址正呈现高度聚集和高度分散的态势。
远程信息处理和通讯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与其说是体现在城市本身,不如说是表现在城市体系上,它的影响在于为整个城市打开了在更大区域获取经济利益和地位的窗口。
高度聚集表现为各个跨国公司和大集团公司将控制中心、总部放在CBD,CBD呈现出总部办公高密度积聚的状态;高度分散则表现为其将研发及培训等后台业务分散到城郊接合区域的科技园和商务园中,并在该区域的地块中表现为相对分散的布局特征。
与之相应,CBD项目表现为职能升级、高密度、高容积率,交通系统更为立体和高效。作为另一极的科技园项目,则呈现出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物理特征。
媒体:位于不同区域的商务建筑,在功能设计上是否有不同?
王振军:由于选址不同、土地成本不同以及对城市系统依赖程度不同,这类建筑表现在功能配置上也不同,呈现出功能高度单一与高度综合的不同发展趋势。
一方面,位于CBD的公司总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中心位置的重要性开始削弱,加之成本的因素,其对规模和功能配置的要求更多地转向科技园、商务园,现实和技术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他们也可以更多地借助毗邻的消费服务业建筑满足其他需求。所以,CBD的办公建筑通常表现出自身功能单纯化,而位于城郊接合处和近郊的科技综合体,则在科技增值服务、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方面表现为自身功能高度综合化,以克服该区域城市配套较弱的缺陷。
这种现象的确为开发商在策划两个区位的项目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背景参照。但即便如此,办公商务建筑对使用舒适性和建筑使用品质,仍然越来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追求。
媒体:在不同区域,建筑形态同样呈现竖向提升和水平延展两种不同的发展,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表现?
王振军:建筑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几何形体,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空间影响或决定了建筑功能和建筑特点,同时也影响着造价、能耗,甚至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心理。
几何学的创新无疑是建筑师创作的重心之一,打破传统几何造型的习惯和规矩,追求创新的形式构成将永远是设计师和开发商追求的结果。
由于土地成本因素,从总体形态上,CBD和科技园建筑分别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形态。这也的确反映了人们追求与天地、与自然融合的本能。只是在CBD没有与大地融合的现实可能。
另一方面,通过挑战高度来获取最大的土地使用率,同时博得地标称号,也是开发商在CBD区域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无论怎样的结果,建筑空间体验是否生动感人、建筑能否在相关区域和整个城市担负起文化和心灵传承作用、在成为城市物理标志的同时能否成为城市精神标志,都将成为评价建筑优劣的最高标准。
媒体:使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空间设计的不同。位于CBD与科技园的商务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有哪些追求?
王振军:高度专属和高度共享是处于不同区域的商务建筑在空间开放度上呈现出的不同诉求。
成功的开放空间无疑将吸引新的大量用户和观众,是城市发展的永动机,但由于CBD高昂的土地成本,使得开放空间的设计显得极为局促,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大体量的办公商务建筑将底层局部让出,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并与自身的商务配套空间一起构成城市宝贵的交流空间。而科技园等区域的办公商务建筑,则通过将大量自然景观的引入,营造出令人感动的公共交流空间。
媒体:就材料及技术选择而言,你认为应如何在不同区域做出更好的低碳建筑?
王振军:建筑室内外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它的品质、风格、舒适度以及对环境的融入程度。
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肯定是本世纪建筑的主旋律,所有的建筑都应从项目的自身特色发展寻求适宜的绿色技术,根植于本土的建筑手段和建筑材料。实践证明,高技和低技结合下的低碳技术,才是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的出路所在。
可以预见,不管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节能,只有当其被设计师和开发商主动掌握时,才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从而成为与建筑手法融为一体的、能够改变未来和丰富建筑师形式语言的设计手法。因此,建筑师应追求“学科渗透”,与设备师更加全方位地合作,以防止技术与建筑的脱节。 有人曾经总结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即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