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探讨“日本式”建筑的新生力量

2013-8-30 14:3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5| 评论: 0

简介:继去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国人对这一建筑界诺贝尔奖开始熟识。2013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获得。自197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以来,共有38位建筑师获奖,其中美国建筑师8名,而日本以6 ...

继去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国人对这一“建筑界诺贝尔奖”开始熟识。2013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获得。自197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以来,共有38位建筑师获奖,其中美国建筑师8名,而日本以6位建筑师的数量位居第二。

有人说,日本建筑师成为影响世界的亚洲新力量,他们从传统文化出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建筑之路,并将这条路推向世界。本期“CHAOS观点”将探讨“日本式”建筑的新生力量。

姚健(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姚”)

严康(多米诺空间主持设计师、广西科技大学环境设计系教师、设计学硕士,以下简称“严”)

姬林(江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姬”)

王宏侠(CHAOS设计研究实验室设计师、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王”)

董治年(CHAOS设计研究实验室主持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董”)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建筑界的新锐建筑师不断涌现,成为继安藤忠雄之后引领“日本式”建筑的新生力量。伊东丰雄作为一名建筑师,经历了从非数字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建筑革命,依然保持着前卫的思想,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从伊东丰雄门下独立出来的妹岛和世与新锐建筑师西泽立卫所组成的SANNA事务所延续了伊东丰雄追求的“混沌”思想,并在设计中讲究单纯,淡化主次,尽量寻求均匀,弱化柱子和墙体的存在,并以此来凸显单纯中的复杂性。藤本壮介把自然界的规则应用到建筑上,认为空间和时间的存在是一种“洞穴式”探索自然的实践,他的作品NA住宅、终极木屋等都体现了他的探索和实践。石上纯也深受妹岛和世建筑理念的影响,在他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似自然、胜似自然,拥有精妙的复杂逻辑关系的建筑世界。

这群新生代建筑师的表现就像微波一样,影响着日本,影响着世界。各种不同的微波,构成了整个水面的片片涟漪。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设计界的这一突出热点现象,日前,CHAOS就以上问题邀请到设计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CHAOS:我们看到作为新生力量的“日本式”建筑正在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不同于安藤忠雄时代的清水混凝土,他们的建筑更偏向于简洁、轻盈、通透,表达一种弱建筑和暧昧空间的概念,试图通过单纯的建筑语言创造出复杂的场所关系。大家认为日本这些新锐建筑师的共同点在哪里?

姚:日本的新生代设计师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总的来说,他们都是以东方式的轻盈化和碎片化来瓦解西方坚固厚重的建筑美学观,形成独特的日本建筑语境。

董:这一独特的日本建筑语境有其哲学根源么?还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复杂性设计思想下呈现的一种非线性体现?

严:日本在战后急速发展,孕育了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锐建筑师,他们总是试图追求一种极致的纯粹,然后通过强化这种极致而转向另外一个复杂性极致,而不仅仅是完全打破这种本性天然的感受,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混沌,他们的设计更加倾向于禅宗的修行。

王:可否这样理解,从伊东丰雄到石上纯也,他们之间有着相互的连带关系,他们的设计语言都是现代主义以及作为日本人对于设计理解的结合,对于场所设计有着自身对城市和自然发展的理解。

姬:对于设计创作而言,复杂的形式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一定有着复杂的思想,而单纯的形式也不表明设计者的思想就一定会有深度。他们关注的是对于身边事物细腻的体验和经验,使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彼此呼应的关系,这种与自然的呼应关系在本质上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而是在他们潜意识里对于自然久违的、并已睡去的体验和经验。

CHAOS:他们这种以单纯创造复杂的设计理念对您有什么启示?

姚:这个问题关乎设计的方法论,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必将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我们还是希望中国人有自己的设计理念。

严: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干净、无为、平和的状态,复杂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往往会转向另外一面,单纯不是作秀,而是自我净化的一个过程。

董:复杂性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同领域之间或是领域内部不同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日本建筑师以单纯的设计形式糅合自身对于城市复杂性的认识,阐释人、建筑、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当然,本质还是将城市作为载体进行研究,从而回应了库哈斯认为的“秩序只是一种幻影”。

王:这种设计理念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理解复杂性的方法以及场所与人关系的处理方法,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在设计学习中更深刻地认识城市复杂性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复杂性中处理设计的思维方式。

姬:对于设计的哲学思考,一直都是设计界热门的话题,似乎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如果他不表现出一些高深的哲学思考就会缺乏作品的高度。相较于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藤本壮介以及石上纯也,我们似乎失去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太想表达出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和伟大性,反而忘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事和物,因为这些事物似乎太渺小,太不具备伟大的叙事性和历史性,但感动我们最深的,恰恰是那些最熟悉的事和物。

CHAOS:日本的建筑设计,从安藤忠雄时代到今天的新锐力量,是一个断代还是一种延续?

姚:日本的建筑设计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现代主义到今天,一直和国际建筑发展史保持着同步的轨迹,从这些设计师的师承关系就可以看出。当然,安藤是一个特例,他是自学成才,但他依然将现代主义传承下来,并为后人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同时,设计的发展也是一个反设计史的过程,正是在反抗的过程中日本的建筑设计在不断进步,总的来说还是一种延续。

董:的确如姚老师所言,从现代主义到今天,日本设计一直和国际建筑发展史保持着同步的轨迹。但中国设计界从前些年疯狂模仿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到最近的疯狂模仿扎哈,我倒更希望看到像日本设计界出现的所谓断代。

严:或许更加倾向于二者之间的状态。这是时间的发展决定的,谁也无法改变,蝴蝶效应可以概括这些变化,不管是理性分析还是感性认知,如果细心留意的话,其实这是发展的一种宿命。

王:是这样的。从设计语言来看,安腾时代和新锐时代是两个层次上的阐释,不是断代也不是延续,也许更应该说是一种二者之间的状态,既有想脱离传统的思想,又有继续发展的态势。

姬: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也好,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也罢,他们的设计思想其实非常单纯,关注的也只是对身边事物细腻的体验和经验。这些体验和经验不仅仅发生在大师们的身边,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没有觉察这些细腻体验和经验的存在,只是想当然地、惯性地觉得大师必有大道理,然后对大师们的作品进行过度解读,试图从中发现伟大而复杂的真理和意义。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