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碧昂卡·博斯克: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

2013-8-30 14:2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5| 评论: 0

简介:中国不断发展的城市景观中广泛存在的山寨建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从阿尔卑斯山上的村庄到明星建筑师设计的高层建筑,中国开发商对于复制和粘贴遥远地方的建筑设计常常显得毫不知耻。 这种令人费解的有趣话 ...

中国不断发展的城市景观中广泛存在的山寨建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从阿尔卑斯山上的村庄到明星建筑师设计的高层建筑,中国开发商对于复制和粘贴遥远地方的建筑设计常常显得毫不知耻。

这种令人费解的有趣话题是《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科技版执行编辑碧昂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一本新书研究的主题,书名为《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该书探讨了中国“山寨建筑”的趋势,即模仿西方城镇的建筑风格——常常基于欧洲历史建筑原型——建造主题社区。

借此机会,采访了博斯克,她回答了一些问题,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碧昂卡·博斯克与她的《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

Q:是什么促使你写作一本关于中国山寨建筑的书?你又是怎样对这个主题产生兴趣的?在展示中国喜欢建造山寨建筑这一事实以外,你写作这本书是想传达什么信息?

碧昂卡·博斯克(以下简称博斯克):我对这种现象的兴趣始于前往中国的一次研究旅行,当时我发现了上海的“一城九镇”计划,这是当地政府官员制定的一份城市规划,即围绕上海这个大都市开发十座卫星城镇,每一座都按照原尺寸复刻一个外国城镇,并设计容纳成千上万的居民。德国建筑师被委托建造德国主题的小镇,英国建筑师被请来设计英式风格的“泰晤士小镇”,此外还有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荷兰以及其他欧式风格的小镇。参观这些社区的体验,拿其中一个住宅小区打出的口号来说就是,“超出常理的期待”。

我很好奇,这些开发项目跟中国大都市正在建造和吹捧的未来主义超现代摩天大楼有多么不协调;这些社区如何割断中国自身拥有的丰富建筑传统;一面开发商、居民和政府官员对这些主题景观感到兴奋不已,另一面很多批评人士和建筑师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鸿沟。我试图搞明白这些建筑为什么会被造出来——以及它们能够透露21世纪“中国梦”组成的何种信息——这些就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原本复制》带领读者深入那些社区的住宅,并探究建造它们的官员及建筑师的想法,其目标是解释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大规模地复制西方的建筑设计,中国人为什么建起了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雕像以及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本书所要传达的信息还包括,这些建筑证明当代中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拐点,即中国从一个闭塞的自上而下型社会转变为一个个人越来越能够行使权利和进行选择的社会。对很多观察人士来说,这种建筑运动表面看上去是中国“崇洋媚外”的标志,但其实它们是中国取得成就和进步的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并不属于西方。

“硬件可能是西式的。”上海泰晤士小镇的居民说,“但软件全部是中式的。”

Q:美国也借鉴了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例如拉斯维加斯),在这种背景下批评中国山寨建筑公平吗?模仿欧洲风格的建筑是否是全球雄心勃勃的暴发阶层的普遍愿望?

博斯克:美国自身拥有复制欧式建筑的悠久传统,从意大利的豪华住宅到英国的哥特式建筑设计不一而足,你所说的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普利斯顿大学(Princeton)和耶鲁大学(Yale)的校园就以其方式复刻了牛津大学(Oxford)和剑桥大学(Cambridge)。在我们试图批评中国建造“比佛利山庄”或“威尼斯水乡”之前(它们分别位于重庆和杭州),我们可能需要想到纽约州也有模仿伊萨卡岛、雅典和特洛伊的城镇(我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并非集中在对中国的山寨建筑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存在)。

然而,拉斯维加斯和中国的山寨建筑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首先,拉斯维加斯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它提供的是一种暂时的幻想体验,而中国的主题社区却是人们的住宅小区。模仿斯特拉特福德和兰乔圣菲的开发项目是活生生的居民社区,中国人在里面生活,抚育儿女。中国山寨建筑令人感到惊讶的地方还在于,他们对于社区以及外国建筑原型——比如凡尔赛宫和奥兰治县——的复刻和模仿总是显得严谨认真。美国的建筑“山寨者”是从那些跟自己拥有相同地理文化的人们那里进行借鉴的,而中国模仿的是地缘政治、习俗、文化都不相同的遥远文明。

当然,从阿联酋到美国,我们已经在这些地方看到“全球雄心勃勃的新富阶层”拥抱这些主题开发项目。我在《原本复制》中写道,中国新崛起的中上阶层拥抱巴洛克式的联排别墅以及都铎式的住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功,是确认自己属于特定阶层的一种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法式别墅是奢华的象征,就像香奈儿(Chanel)手袋上的双“C”标志。但是说这些山寨社区“只是一些暴发户的行径”,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并且忽略了中国对待山寨行为的独特态度以及中国发展自身现代建筑风格所遭遇危机的重要差别。

Q: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对我说,建造中国传统建筑“太困难和太昂贵了”。在你的研究中,你是否也发现这成为中国人没有延续乡土建筑语言的借口?

博斯克:是的,不过我听到的借口还有,中国传统的住房样式不利于密集建造。我采访的开发商认为,西方的市区住宅和“别墅”,尽管算不上“绿色”建筑的实践典范,但在建造时要比中国四合院等建筑拥有更高的土地使用率(参观过这些开发项目的人都知道,即使是模仿美式独栋别墅的社区也是将住宅紧密地聚合在一起)。正如我在书中指出的,一位杭州建筑师表示,“欧式建筑比中国传统建筑更利于提高土地使用率。”然而,如果人们对那种特殊建筑样式有需求,开发商可以——并且已经——找到一种方法使其成为现实。

Q:中国建造的未来在哪里?当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一个稳定点,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自己的建筑中得到“真实性”吗?如果是那样,你认为这种“真实性”如何体现?

博斯克:中国进行了很多很多的建筑实验,并不断地重新改造。正如我们在“一城九镇”计划或中央电视台总部身上看到的,中国能够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进行大胆的实验——有时变得更好,有时变得更糟糕——这得益于政府手上的权力和资金,该国迅猛的城市化和建设速度也是一个因素。这些项目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沈阳的新阿姆斯特丹主题景观——这是一块庞大的景观区域,其中复刻了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站以及海牙的和平宫——它在建成之后不久就被拆毁。我一直认同一位中国开发商的假设,他认为,美国人造房子意在天长地久,而中国人更可能将房子看成是临时性的和一次性的,这部分是因为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法律较为保守。

我不认为中国建筑的“真实性”必然意味着建造四合院或是石库门。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开发商已经在依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模板建造主题社区,而不是照着棕榈滩之类的外国社区依葫芦画瓢。北京的观唐别墅或是杭州的第五园更多地吸收了本土建筑的风格——这也是开发商在一个日益拥挤的房地产市场用来区分自己产品的又一个方法。不过,这些社区并不是中国传统住宅的精确复制品,它们常常拥有跟西方住宅楼非常相似的楼面布局,只不过外景更加“中国化”。我认为中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不过那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待观察。或许,另一代人看待法国的凡尔赛宫时会以为是中式建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