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鹏: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可引入公众咨询监督机制
在经历多年凋敝之后获得“第二春”的万木草堂,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 金陵台、妙高台端午假期漏夜被开发商无证违法偷拆激荡舆论,“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延续羊城记忆”值得深思。昨日上午,包括广州市三个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政协委员、古建筑修复专家、民间文物保护人士、房地产市场专家、律师、金陵台原业主在内9名嘉宾来到中山四路万木草堂,参加南方都市报第三期“坐下来谈一谈”论坛。这里,也曾是120多年前康有为讲授维新变法思想的地方。
这期论坛,我们邀请了10名嘉宾参与讨论,唯一缺席的是一名港资开发商,南都记者收到的回复是“考虑到公司在老城区尚有项目待批,目前不宜发表公开评论,所以不便出席论坛”。此外,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广州市文广新局都派了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
尽管开发商缺席,但开发商参与广州城“建新护旧”的力量无法忽略。汤国华呼吁好开发商应该同时兼具“能够有一些社会责任,在旧城里面能够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又能够改善旧城的生活条件”两种特质。
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则呼吁,引入公众咨询监督机制,由专家、文保人士、社会公众组成一个委员会。在目前广州多个“公咨委”(公众咨询委员会)活跃的大背景下,这个建议值得深探。
让听众们想不到的是,“修复”有时也是一种破坏。拍摄了十几年广州老建筑映象的五羊小学老师杨华辉认为,古老建筑“破坏性修复”的普遍性触目惊心,如何“建设性”活化老建筑迫在眉睫。
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如何延续古老建筑寿命是个庞大命题政府实现高效管理、开发商利益得到合法保障、升斗市民可以“诗意地栖居”,“三方共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广州市规划局法研处副处长黄韶冰的话也许可以为此问做个注脚“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首先面对的就是拆和留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建设没有说全拆或者全留的,都是古老和现代相结合。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引入公众参与去解决,因为拆什么、留什么,广州是全体市民的,不是某一个部门更不是某一个个人的,我们通过征求专家的意见,大家一起来决定这个事情”。
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引入公众咨询监督机制
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建议,可以引入公众咨询监督机制,由专家、文保人士、社会公众组成的公咨委,在土地开发前,对土地原有旧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认定。让文物认定的过程,也在阳光下晒一晒。让所有市民尤其是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表达意见,如果经过公众咨询后,都确定没有建筑不能拆了,就可以“干干净净”地拿去拍卖。
从去年初起,韩志鹏担任了同德围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的主任,他强调,新的公咨委要保证权威性,必须由市长亲自授权,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其运行,这个平台才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不过与同德围专注于民生领域不同,建筑价值认定专业性较强,上述公咨委应由专业人士牵头。
文保专家汤国华:建立古建线索反馈和发布平台
在建立公咨委的同时,就如何发动市民参与文物保护的问题上,文保专家汤国华提出另一种办法,即建立一个集古建筑线索反馈和纳入保护建筑名录发布的于一体的平台,供市民到职能部门的常态化线索流转机制。
“可以在市中心一个地方,例如万木草堂,建一个让市民反馈文物或历史建筑线索的报料中心。”汤国华表示,目前市民扫街筛查历史建筑的热情十分高涨,通常一个市民发现的线索要引起社会关注,无非采取网络媒体政府这样的流传方式,往往缺乏一个常态化的反馈平台,有时通过网络反馈未必能得到重视。“媒体也未必能经常不惜版面去报道一个线索。”
被认定为保护范畴的建筑名录,也缺乏一个集中发布和展示的平台,很多建筑被纳入保护后,市民无从知晓详细名录,难以配合监督。“可以全市集中建一个,甚至每个区都建一个反馈平台。”汤国华建议,市民如发现有历史价值的线索,可以备齐有关资料,最好包含权属关系、历史事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向这个平台反馈。
文广新局:发现文保线索欢迎联系我们
据文物专家汤国华介绍,妙高台金陵台地块其实早在2004年已开展过文物调查,但当时并没有发现上述建筑的价值,直到去年有网友爆料才引起社会关注。
“发挥群众的力量很有必要。”汤国华强调说。据他透露,部分涉及到私人产业或者准备纳入开发的有价值文物线索,由于涉及利益复杂,有可能会在普查中被“打招呼”而忽略。他认为群众监督十分重要。
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也表示:“文物保护不是一个绝对的保护,文物保护还是要更多地想办法将它活化,有利于城市建设,有利于一个城市文化的建设,这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最具体的体现。大家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发现什么线索,请联系我们。”
民间保育人士杨华辉:有官方支持开展工作更有底气
本土文化保育人士、“古粤秀色”网站创办者杨华辉,平日爱好是扫街挖掘街区历史。他认为,一些建筑内部细节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往往只有当地的老街坊才知道,单靠扫街可能还不一定能发现,因此文物线索发现也需要“网格化”管理。
杨华辉去年曾在财厅附近发现一骑楼的背面有凉亭式的阳台,在网络上引起反响。他说其实在外扫街会错过很多建筑细节,必须入屋才能看到更多。但要取得屋主许可往往比较麻烦。不过杨华辉亮出一通行证,这是去年由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颁发的“广府文化资料搜集员”公函,凭此文件他顺利地进入了不少越秀区的民居,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如果能获得由市政府颁发的通行证,那文物爱好者就更有底气。”对于韩志鹏提出的公咨委概念,杨华辉认为值得尝试:“对文物爱好者是个极大的鼓励。”
万木草堂代表:建议成立历史建筑修缮基金
对于文物认定和修缮缺乏资金的问题,台下就座的万木草堂掌柜龙东江提出了一个点子,可以由政府和开发商联手成立一个修缮文物的保护基金,通过吸纳社会资本,负责挖掘、修缮和维护古建筑,当遇到文物或者文物以外的古建筑需要保护时,就可以启动这个资金。
据了解,龙东江是东方文德广场地产项目的销售经理,3年前承接了市文保单位万木草堂的运营工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他认为,保护文物也是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知多D
公众咨询委员会:简称“公咨委”,是指政府在重大民生决策时成立的公众意见征询机构。这是今年3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试行)》提出的,要求政府决策过程必须经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环节,充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中“重大民生决策事项”就包括文化这一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