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宁:在城市边缘探讨城市的多元价值
“边缘”作为一个复合词,一般用于反映边界的概念,这种边界既可以是城市的实体边界,也可以是不同亚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差异。而当我们将“边”、“缘”二字拆开,在凸显“边缘”这个词本身强调的边界和差异之外,更具有关系、联系和机缘的涵义。这是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对“边缘”一词的解释。2013年,他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实验室负责人杰夫里·约翰逊(Jeffrey Johnson)组成的团队以及荷兰建筑专家奥雷·伯曼(Ole Bouman)的团队共同完成了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双城双年展(深圳))的策展工作。 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设在深圳南山蛇口“一区两点”。“一区”是指1979年以来一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管”的蛇口工业区,“两点”分别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属下的原广东浮法玻璃厂(A馆-主题演绎馆)和蛇口客运码头旧仓库(B馆-主题文献馆),两处将通过公交接驳和绿道连接。组委会与蛇口工业区开展战略合作,探讨和呈现有边缘化趋势的蛇口如何“再出发”,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问题。
蛇口工业区的前世与今生 30年前,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深圳这座位于中国边缘的小村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向世界输出了无数的“中国制造”。 如果说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驱,那么蛇口就是深圳探索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第一站。蛇口工业区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占地面积约为10.85平方千米,是招商局全资开发的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出口加工区和试验区,蛇口工业区内集聚的传统制造业已具有20-30年的历史,一度成为我国其他工业园区建设的标杆和典范。这里培育孵化了金融行业的翘楚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诞生了全球第一大集装箱企业中集集团,金蝶软件也曾在这里获得成长的滋养。蛇口集装箱码头、南玻集团、招商地产、招商物流、招商证券……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耳边回响。 30年弹指一挥间,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深圳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升级转型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和许多旧工业区一样,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蛇口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等各项资源大多已经开发,后续拓展空间受限;随着各项用工成本逐渐提高,利润单薄的加工制造业已经不堪重负,企业搬迁转移造成了“空心化”,原有产业链随时可能遭受“断链”的考验;“宜工不宜居”的社区环境与高端人才对生活质量的需求矛盾对立,不妥善解决难以留住人才。加之随着沿海地区的全面开放和内陆地区的崛起,大批以新兴产业为主导方向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如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蛇口工业区逐渐失去了示范作用。面对“边缘化趋势”,蛇口工业区必须思索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才能“再出发”。 一场不颂扬、只试验,不巩固、只冒险的展览 自2005年创办以来,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作为一种城市介入策略,极大地激活了城市的空间,对建设“设计之都”,打造“创意城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的创意总监,奥雷·伯曼将其比喻为“一场冒险”,因为这一次,场馆史无前例地从背景移到了前景。 广东浮法玻璃厂曾是蛇口边缘的工业厂房,1987年7月建成投产,是当时我国兴建的最大的浮法玻璃厂之一。它远离文化和政治的视野,默默地为众多建筑和汽车企业提供玻璃,把深圳和中国带向繁荣。一直以来,这座工厂只是一座工厂,它没有得到也从未要求得到任何关注,它所要做的就是服务于浮法玻璃厂的宗旨——输出。 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功能和匿名不再有用。当蛇口工业区面临着改造的时候,浮法玻璃厂也将走向一个新的领域,再次成为一个可去的地方。 “如我们所知,深圳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特区’,而被引发成为一个‘文化特区’。从一座受益于生产和销售的边缘城市,现在准备过渡到形成思想和知识、创造力和智慧的地方。它在三角洲中的位置完美地把中国连接到世界,并且现在已经足够成熟变成为一个自己的世界:消化、转换、改变并超越周围的一切和被附加的能量。”奥雷·伯曼说,“仅有工业商品已经不再足够。今天,深圳走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而这需要创造力和冒险。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承担了这些风险,当我们决定搬到新的城市边缘——蛇口码头和工厂,很多人都在问,在那里可以找到什么新的价值?如果没有找到,它又该如何被创造?” 这样的展览显然不能取悦于每一个观众,也许会让某些人失望。它将不只是展览内容的承载工具,相反,它需要让它的承载工具——展场——进入到内容,把场馆从背景移到前景。 “这是一场不颂扬、只试验,不巩固、只冒险的展览。”奥雷·伯曼总结道。他希望在蛇口,这个30年前深圳梦开始的地方,发掘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循环的能量。希望本届双城双年展(深圳)能够成为一枚催化剂,不仅对蛇口,对深圳也是如此,为城市创造一些新的、可以传承的东西。即使展览结束了,这个地区还能作为深圳的一个文化创意新策源地。 一部对城市有多重历史解读角度的纪录片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边缘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面貌。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很多城市,都被墙所封闭和隔绝,墙推倒后新的边缘问题又会应运而生。它们产生于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地域形态。一些城市因为战争、信仰、政治而分割,一些被严格控制的有明显身份特征的飞地聚居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几乎封闭的社区被建造在城市与郊区之间。 但正如李翔宁对“边缘”一词的诠释,边缘并不是一个僵化死板的边界,跨过这个边缘,或许能产生一种更丰富、更和谐的动态关系。李翔宁和杰夫里·约翰逊将其团队的策展理解为“一部对城市有多重历史解读角度的纪录片”。 “我们期望探讨一个既包含实体空间,又包含社会学和文化意义的城市。因此,连接性很重要。”杰夫里·约翰逊说,“这既包括蛇口与深圳的连接性,也包括深圳与香港的连接性,还包括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性。这次双年展并不只是一个静态的展会,不是一成不变、思维固化的结果,而是想法不断演变和升华的过程。如何在展览中思考城市的未来,思考如何使用城市的土地,包括双年展以后旧厂区如何发展,都贯彻了这个思路。” 展览将通过文献和城市图片、项目、实验性尝试及文字的展示,唤起对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解读。“通过这些阅读与解读,一个未来的边缘或许可以被定义为能够激活创意和灵感、宣扬互动和交流的载体。我们希望边缘渐渐向多种形态学和意识形态层面转变,使之提供新的发展特征。”李翔宁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