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飞:科学避震应因地制宜
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应对?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白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避震要因地制宜。
建筑室内如何避震?
白鹏飞告诉记者,若身处平房或高楼底层,且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同时室外较空旷,则可选择跑出。若身处高楼中高层,地震来临时,房屋处于移动状态,人体无法保持平衡,应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寻找安全空间躲避。
白鹏飞表示,对于一般的楼房,建议躲在形成三角空隙的地方,如承重墙墙角。不过,关键时刻,卫生间也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卫生间内有管道,一旦发生坍塌,管道可以阻挡坍塌物,形成一定空间。如果被困,卫生间有水,有助于延长存活时间,等待救援。但是,一般家庭卫生间内的陶瓷、玻璃等易碎物较多,应首先保护头部,避免在房屋坍塌时受伤。不过,自建的砖石房或砖土房抗震性差,易坍塌,一旦发生地震,可躲在床底或桌子下。如果时间允许,就应跑到空旷的地方。
躲在楼梯下安全吗?白鹏飞认为,地震发生时最好不要顺着楼梯往外跑,因为楼梯与建筑物的摇晃频率不同,楼梯与楼内其他结构物会发生碰撞,人容易被台阶割伤。
公共区域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公共场所,如学校、超市、百货大楼等,应增强防范意识。白鹏飞说,他在日本学习时发现,当地民众在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首先会看安全通道和疏散通道地图。如遇突发事件,就可以沿着合理路线逃生。为此,白鹏飞建议,以后到达陌生的地方时,可简单看一下安全通道地图,防患于未然。
应急避难所并不是指所在区域没有任何地震威胁。应急避难所的结构相对稳定,地震时不易坍塌,同时可容纳多人避难。国外一般把应急避难所建在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处,地震发生时,灾民可以直接进去避难。但是,我国的应急避难所尚处在建设阶段,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平。白鹏飞建议道,最好前往空地,如公园、广场等没有高空坠落风险隐患的地方。
如何自救和救人?
如果是施救,首先应确认对方位置,不要盲目救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呼喊,看对方是否有动静,在进行一定的信息沟通后再救。对于非专业人员,白鹏飞呼吁,不要盲目救人,应等待专业救援队到来,他们会通过判断建筑物的稳定性来选择进入方式。
如果是自己被困,不要紧张,应检查自己是否受伤。如果没有受伤,也不应盲目呼喊,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个时候保持体力非常重要,应等外面有人时再开始呼喊。白鹏飞提醒大家,在逃生时,如果有时间,一定要把厨房的煤气管道关闭。如果没有关闭,被困室内的人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白鹏飞指出,建筑物受损后会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点,这时可告知救援队被困人员的具体方位,以便其迅速设计救援方案,用专业救援工具开展救援。 对于长时间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白鹏飞说,首先应立刻对其做一定的包扎处理,再向其输液,输入碱性物质,否则其体内积聚的毒素在解除挤压后突然释放,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致其死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