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建筑文化的保护开发

2013-8-30 14:1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5| 评论: 0

简介: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贝多芬在创作著名的《英雄交响曲》时曾受到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启示。建筑艺术就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两位名人的比喻可见建筑 ...

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贝多芬在创作著名的《英雄交响曲》时曾受到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启示。“建筑艺术就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两位名人的比喻可见建筑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近些年来,在一场房地产“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人们发现不少的楼盘既无法与“音乐”相提并论,也莫名奇妙地被贴上了各种洋“标签”,成为欧洲哪一个国家的小镇,或美洲哪一个地区的小城。起一个洋气的名字,似乎可以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享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也可成就时尚之人。但笔者认为,欧“风”之甚,美“型”之多的结果是,让人一回到家里就像走进人间的另一个“天堂”、另一个世界的迷幻之中,忘记了自己的脚还落在中国国土上。

对外国建筑艺术的喜爱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建造了那么多“假洋牌子”的小区,人们到底要追求什么?除了有点“东施效颦”,还能够有什么更好、更充分的理由?

更有甚者,在越来越多的“老外”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和对中国建筑艺术崇拜有加之时,我们的个别开发商居然认为自己祖宗留下的非常珍贵的建筑类文化遗产太“土里土气”了,没啥值得保留与保护的价值,以至于想尽各种办法,找出各种理由把它们一个个拆掉,然后再煞有介事地规划建设一座座不伦不类的“高仿”古建筑,标榜为某某“文化”之城。

宁愿拆掉一个个历史真迹,也要建造一批现代山寨版的“家伙”,这究竟是一个“创意”,还是一种完全扭曲了的文化心态,对此,众多百姓百思不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令人骄傲的历史,但我们似乎并不珍惜自己的历史。曾经有人调侃,能否将“CHINA”翻译成为“拆哪”。近些年的“拆哪style”之盛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和十分惋惜的地步。有不少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包括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站出来大声疾呼:请高抬贵手吧,别想“拆哪”,就动手“拆哪”,否则,我们怎样对得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外国建筑固有其特色之处和美感所在,中国建筑也有不少的经典之作。文化原本是在交流中提升价值,学习和汲取西洋建筑文化的一些有益成分和元素,为我所用,应当给予大力提倡。然而,要知道大量“拷贝”的结果就完全有可能陷入到第一个发明者是天才、第二个模仿者是庸才、第三个跟风者是蠢材的结局。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人类社会的每一步成长都和建筑是分不开的。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处处都充满了带着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有些经典的建筑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符号和代表。譬如,天安门代表中国、自由女神像代表美国、大笨钟象征着英国、人们看到风车就会自然地想到荷兰。

建筑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有人到欧洲考察发现,在那儿有许多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整座城市就好像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那里的人们把每座建筑当作艺术品来设计、建造,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美感而又适合人居的东西。在中国当然也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西藏的布达拉宫等。

建筑是被展示的文化,其中蕴含着许多人文因素和美学价值,而不仅仅是砖头、水泥、钢筋等材料的简单相加和堆砌。还有人把建筑称作“可参观性”的文化经济,其道理在于把一座城市或一栋楼建好了可以带来人流、物流,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善待建筑、善待历史和文化,善待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建筑类文化遗产,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人类自己的过去。发扬中华建筑文化之优秀传统、汲取全人类所创造的建筑文化之精华与营养,为我国未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理应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共识。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