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成龙捐宝尴尬了谁?
近日,一向以爱国形象示人的香港演员成龙在微博上表示,要将自己20年前购买的10栋安徽古建筑中的4栋捐赠给新加坡一所高校,而且“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6栋也捐给他们。”一时间,网络上争议四起。
成龙的这种“冲动”来自于他在新加坡实地察看过拟捐古建筑的安置地点之后,“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镭射扫描,我才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设计。” 一所外国高校对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视令我们汗颜。新加坡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他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不遗余力。即使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也被视若珍宝。比如随处可见的骑楼,其特色在于为行人提供5尺宽的步行道,利于遮阳、避雨、通风,仅这样的建筑新加坡就保留了7000多栋,很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也为这些古建筑让路。 反观国内,许多古建筑面临的结局无非两种——倒卖和损毁。在以徽雕古建筑闻名的皖南地区,许多人靠贩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发了财。黄山市休宁县一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徽派民居——荫余堂,甚至被拆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和500块石件后,漂洋过海运至美国重建。还有很多古建筑,没有毁在文物贩子手中,却因为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而倒下。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古建筑频遭“毒手”的背后,是制度的尴尬。 首先,违法成本过低。《文物保护法》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罚款上限是50万元,这与巨大的经济利益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政府对文物保护极度缺乏重视。有舆论认为,成龙当年能够收购到这批徽派古建筑,就说明安徽当地政府部门对徽派古建筑保护不周,不重视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的保护,才有了收购古建筑的空间。 此外,私有建筑失范。除国有文物外,很多古建筑的权属归个人所有。一些居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盖新房随意拆除,有关部门却因缺乏管理权限,难以有效干预。
当4间古建筑将要“出国”时,许多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疾呼让中国的建筑瑰宝留在国内。然而,在呼吁的同时,对当下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反思更为重要。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从中得到警醒和反思。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政府职责、厘清居民义务,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