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龙”降服世界难题
3月15日,广东南海,风和日丽,碧波荡漾。这里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底深处20多米处,南海号盾构“蛟龙”经过三年多“潜伏”出洞,标志着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台山核电站取水隧洞安全贯通。 台山核电站是中法合作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欧洲压水堆核电技术,单机容量世界第一,其建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该取水隧洞工程是核电站建设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主要解决核电站的循环冷却水供应,开挖直径9.03米,单隧建筑长度4330.6米。 中铁隧道集团首次进入核电站隧洞施工领域,就获得了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整条隧道滴水不漏,观感质量良好”和设计方“海底盾构施工质量超预期”的赞誉,获得了“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称号,通过了国际标杆L7级的评审。他们是如何适应“苛刻”的标准树立核电市场国际标杆的呢?
2009年3月开工初期,施工人员对精细“苛刻”的核电管理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感到别扭。中铁隧道集团公司领导要求,要做好这项工程,首先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其次是要利用和掌握先进的核电管理模式,积极开拓这一新市场。经过一段苦学和摸索,他们逐渐从理念、制度和机制等方面与核电管理模式实现对接。 尤其是2011年以来,中铁隧道集团项目部开始深入探索,建设“三标”(标杆区域、标杆班组、标杆岗位)评价体系。结合核电《安全标准化及国际标杆评价手册》,编制了《安全标杆建设方案》。开始,各班组长普遍感觉方案要求太过苛刻、标准定位过高、现场操作难度太大,有些作业人员甚至怀疑这究竟是在干工程还是在作秀! 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梁奎生针对员工的疑惑,提出了“两个扭转”,一是扭转惯性思维、惰性行为;二是扭转传统管理和粗放管理,树立起“核电安全大于天”的理念,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树立新的现场安全和质量标杆。 随着“两个扭转”活动的深入,项目部借鉴日本和香港的安全管理经验,出台《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与定制化管理方案》、《施工活动指引》,规范人员日常行为,在“三条铁律”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延伸,提出“现场六大纪律”(不培训不上岗、不交底不作业、不会的活不干、无证的活不干、不懂的工具不动、不闯警戒区域)管理。 经过一段实践,大家逐渐适应了严格的管理规范,减少和杜绝了习惯性违章和不良行为,全员做到了“会安全、守安全”。项目部还要求施工人员自觉接受、互相监督、提醒防范,共同消除日常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有轨运输防溜车一直是项目部重点监控的重大风险源之一,取水隧洞全长4330米,全程4‰的连续下坡,两端取水井落差22米,一旦发生溜车,将是灾难性的。项目部因地制宜在隧洞沿线每150环(225米)设置一个应急阻车器平台,平台上放置阻车器或沙袋,一旦发生溜车现象,调车员可以随时下车取用。 项目部还对设备操作进行管理,每班行车前必须由维保工对电瓶车进行检查和保养、司机试行驶合格后方可使用,设备完好率始终超过95%;健全对讲机系统,并配备口哨作应急信号工具。四年多来没发生一起电瓶车溜车事故。 2012年11月,在中广核和挪威船级社的评审中,台山核电站取水隧洞项目顺利通过国际标杆L7级的评审,并将隧洞应急(救生舱)和管片外观质量纳入核电安全系统,项目运输系统被评为标杆区域。 2013年2月,台山核电站取水隧洞项目被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授予“一百万工时无事故单位”称号。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