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人的城镇化,不是地的城镇化
2013年,改革重新风云激荡,新一届领导人频频放出信号,表明“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一年,城镇化、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的推进这些至关重要的改革,将走向何方?有哪些争论?需要警惕什么?南方周末呈现各方观点,以期激浊扬清,凝聚共识。 中国目前这个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推动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户籍、社保和土地制度障碍,而不是政府继续大搞建设。
城镇化以什么规模进行推进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十多年了,从来没争出过什么结果,这是个误区。从以小城镇为主到以中等城市为主,还有人提出以县城为主、200万人城市为主等等,各种说法都有。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讲要以什么规模城镇为主,这都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是想当然的。 城镇化应该是消除体制和制度障碍,使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和农村自由流动,通过这种流动自然形成一个城镇体系,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至于究竟以哪一类城市为主,那是由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制度环境下自由选择的结果,没有一定之规,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 客观说来,任何一种城镇规模都有它的优缺点,大城市虽然好,有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但大城市有“大城市病”,交通拥挤、房价高、污染严重、土地稀缺。小城市没有这些城市病,但它没有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没有太多就业,收入低。所以这是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由迁移者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本状况,自由选择往哪里迁移。政府不用说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政府要做的事是消除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迁徙的障碍。 所以中国目前这个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推动城镇化的改革,消除市场的障碍,而不是推动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的建设应该交给市场去做。 当然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进行一些城镇化的规划,做一些必要的引导。一部分公共设施市场实在做不了,或者有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和市场没有动力做的,政府去做。除此外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做的,交给它们去做。至于政府应该投资什么不投资什么,我就不赞成政府搞大规模投资,政府投资是这么多年来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旧的城镇化道路,就是政府大拆大建,搞房地产,搞造城运动,然后大投资,追求GDP和财政收入,这是不对的。如果接着这个道路走下去,会是一场更大的灾难,不能再沿着这条路走了。 这次中央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其含义包括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城镇化等等。 新型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障碍、福利社保制度障碍和土地制度的障碍,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达到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效果,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增加农民进城的资本,对我们国家的福利进行更公平的分配。是人本的城镇化,而不是地的城镇化或者建设的城镇化。 让我们的城市和政府拿出更多的钱来解决农民进城的需求,不是政府继续大搞建设,还有几亿农民进了城没有福利保障呢,这是政府应该干的,而不是又去搞项目建设。 这些改革没有一块是阻力小的,阻力小的都早已经改好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社保改革是福利收入再分配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表面上看是个比较轻巧的改革,实际上背后是农村和城市居民不同的权利和利益,也是个硬碰硬的改革。农民进城要享受城市待遇,这些待遇从哪来?必须有人补贴进来;土地财政、财税制度改革更是硬碰硬,是对现有既得利益和权利的重新分配。 这几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背后还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这都是要同步推进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