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节能建筑“两头冷”
青岛市金水路的一个小区内,齐女士家里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是21℃,而此时室外的温度为零下5℃。但齐女士对供暖费的收取问题非常不满:“小区已经做了建筑节能,据开发商说可节能65%,既然节能,为什么我们的供暖费没少收一分钱呢?” 据了解,小区确实已做了建筑外墙保温,费用已经由业主买单,然而,这笔花销却并没有让业主得到实惠。 看来,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老百姓,都没能从节能建筑中得到实惠。节能建筑为何只停留在概念上? 消费者认为实惠不够 新港地产执行董事张红兵把购房者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他指出,节能建筑要推广得好,应该是住房已基本满足了“住”的基本需求,“这是购房者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改善需求,比如房子要大一点,环境要好一点等;到第三个层次,才是房子的节能环保问题。”显然,绝大多数购房者,尚处在前两个层次。 与齐女士的情况类似,家住北京望京的耿先生也有同样的疑问:“我住的房子是2006年建成的,前两年做了节能改造后,这两年仍和以前一样,每年要缴纳2400元供暖费。既然节能改造工程让房屋节能65%,那是否供暖费应该只收取35%呢?” 记者调查后发现,存在这种疑问的居民不在少数。“我相当于花了两份钱,而且一直交了好几年。”耿先生困惑地说,“国家花大力气宣传节能建筑,做节能改造,但我们老百姓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啊。”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涂逢祥指出,现在业主面对开发商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的房屋是不是节能建筑?这说明社会对节能建筑的认识还处于“盲区”。 “买房子我最看重的不是节能与否,关键是配套、品质和价格。”在北京工作的吴磊和女友挑选婚房时感慨道,“号称节能和科技的楼盘价格都很贵。” 面对高昂的房价,吴磊摇摇头说:“如果价格合适,小区环境好,楼盘附近交通便利等条件都满足,又真的节能就值得买。但如果只有一个‘节能’的概念,那肯定就不买了。” 开发商费力不讨好 购房者对节能建筑不买账,开发商对此的认知同样需要启蒙。 上海一家规划公司的总裁帕斯卡尔·哈特曼认为,“中国政府在节能方面雄心勃勃,但中国的能源太便宜了,没有开发商愿意为节能多花钱。” 成都一位开发商坦言,就规划设计而言,现在的设计单位没有过多时间去考虑节能住宅,毕竟地方的节能设计、施工、检测标准尚未完善;而在材料方面,新产品少,并且大都质次价高;在施工阶段,面临着缺乏成熟技术工人的问题,即使有的采用进口节能材料,但房子建成后仍然达不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据张红兵介绍,节能建筑使用的材料多是环保材料和可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的材料,成本高,售价也高,这类材料目前只出现在少量的高端楼盘中。 以节能为主要销售特点的北京当代万国城MOMA,通过水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为住户提供夏季制冷与冬季采暖的功用,达到建筑物内恒湿、恒温的效果。但这样的系统造价非常昂贵,22万平方米、750套公寓的建筑,造价高达15亿元。与普通地板采暖系统加制冷系统相比,这个系统具有长期运行费用低、无入户设备检修维护、室内无运行噪音等优点,但是在项目销售时,与同地段的房产项目相比,它并没有因此而更受购房者青睐。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靳瑞冬指出,节能建筑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节能工程和商业利益无法结合,因此对购房者和地产商都没有诱惑力。“施工方很容易为了节省成本而改变设计,最后原本设计阶段是节能的建筑,完成后变成了一般建筑。” 客观来看,目前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难掩市场的反应冷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