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山寨”成风,建筑师也竞比“雷”
曾获普利兹建筑奖的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日前表示,她在北京设计的一幢大楼遭到重庆一家地产商的抄袭。令她啼笑皆非的是,重庆的“山寨”大楼可能比北京的原创建筑更早完工,为此她不得不“与模仿者们抢时间”。 杭州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惠州的“奥地利小镇”、郑州的“朗香教堂”、苏州的“伦敦塔桥”,还有在多地可见的“鸟巢”、“水立方”、“中国馆”,粗劣仿制国内外知名建筑的山寨建筑并不鲜见。 国内酷似“白宫”和“白宫建筑群”的建筑近10栋 郑州的“朗香教堂”建于20世纪90年代,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了法国朗香教堂;杭州临平星桥镇一住宅小区内,矗立着缩小了3倍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的“伦敦塔桥”是当地规划的旅游项目,该地区共有56座世界名桥的复制品;曾因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斥资350万元建起 “山寨中国馆”的贫困县阜宁,之后又斥资5000万元,修建了一座“山寨悉尼歌剧院”。美国“白宫”被“山寨”的概率很高——国内酷似“白宫”和“白宫建筑群”的建筑近10栋。 国内近年建造的知名建筑也纷纷被“山寨”,人们常常会在某个小县城,甚至某个小乡村突然见到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世博“中国馆”和奇奇怪怪各种造型的“鸟巢”。一些地方甚至以山寨建筑的高度集中为特色,比如在知名度甚高的某村里,“洋的”有几可乱真、比正版还气派的“美国国会大厦”、“悉尼歌剧院”、“凯旋门”;“中的”有高立于山巅之上的“天安门”,有“太和殿”、“乾清宫”,还有“长城山海关”…… 热衷山寨的既有把自己家改造成“天安门”、并喜欢站在“城门”上“一览众人小”的个人,也有像国内某文化单位那样,其新大楼设计方案“海纳百川”,隐约可见远在迪拜的“帆船酒店”的影子。 “雷”建筑频现,不少是源于“政绩冲动” 有一个省级贫困县,历时两年建起一座外观酷似 “鸟巢”的总投资超亿元的文化中心,一时引发争议。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称,建文化中心满足了群众需要,不存在劳民伤财的问题,是一项爱民工程。 对部分爱好“形象工程”的地方政府来说,既便捷又出“效果”的办法就是,或者抄袭国外的历史建筑,或者复制国内已有的成名建筑。有钱的请外国建筑师来设计,没钱的让国内建筑师来抄袭,这是山寨建筑频现的一个原因。而且,鲜有建筑作品得到著作权保护的案例,只要稍作变化,自可大胆抄袭。 更深层的原因是,无论原版还是山寨,土木建设都能够拉动地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又能通过它来“展示”建造者的“丰功伟绩”,那些有决定权又看重名利的人自然乐而求之。 如此,一批又一批超大型前卫建筑陆续在大城市亮相,一座又一座“雷人”山寨版本紧随其后,出现在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那些工地要么成了外国人的试验场,要么成了国人的“山寨营”,这几乎成了国内建筑业的一个普遍现象。 还有两个数据也很说明问题:1999年,上海曾评选出50个经典建筑,其中一半是外国建筑师留下的作品。而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师一生完成的建筑量和建筑速度是美国建筑师的5倍。山寨为片面追求数量的建筑师提供了一条捷径,即使人们都知道,那条路走不远,还是有不少人蜂拥而至。 抄袭和套用符号,不可能做出好建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现在国内建筑存在“千城一面”的情况,“这和我们的建设速度太快有关”。 何镜堂认为,国内建筑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抄袭严重。看到国外哪个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袭人家;二是符号化。现在要求建筑有民族特色,就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这都不可能做出好建筑。 ”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建筑? “是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提升,做到既传统又现代。 ”在何镜堂看来,节能环保低碳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要结合当地不同气候处理,比如南方城市的建筑,就要隔热通风防潮,北方就要防寒防风沙。这样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让建筑有可持续性”。 作为著名的建筑师,何镜堂表示,自己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做有创意的建筑:“但创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根据地域文化特性、环境特点,将现代的材料、艺术和审美观结合起来,才能让建筑有文化也有时代性。 ”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