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华: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从赤岗塔到圣心大教堂再到沙面大街60号广州国际俱乐部,汤国华教授默默地走在建筑修复保育这条道路上已近30年时间,这三十年来他用双手抚育着青石砖、彩绘玻璃窗、木雕木门等这些十分精细的设计活计,经其手测绘修复的建筑多达百余处。
汤国华教授与广州圣心大教堂 在汤国华教授看来,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每一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都是一个研究的对象,是对岭南建筑一个可借鉴的载体。面对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空间不断被挤占殆尽的现实,汤国华教授只能寄期望于多测绘记录下那些弥足珍贵历史建筑的照片资料供后人参考研究。虽然已年近花甲,汤国华教授依然身躬力行。“如果我的时间慢一秒,就会少一个研究的对象,而岭南建筑也就少一个借鉴的客体。”所以很多时候是,拆迁施工队一边在拆,汤国华教授一边带领学生在测绘。 汤国华教授的足迹踏遍广州城里郊外,共测绘研究了200多处岭南古建筑,亲手设计修复过100多处古建筑,其中主持修复的法国文化建筑就超过10多座。为此,汤国华教授今年六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表彰其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突出贡献,成为建筑界继著名建筑家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融创绿城在开发绿城•上海黄浦湾项目时,项目开发地块内的沈宅被拆除近半的消息一时之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面对全国此起彼伏的古宅古建筑被拆迁的事件,汤国华教授表示十分痛心。5年前广州老城区的孙中山大元帅府后面一块江景靓地以4.6亿被拍卖,而今政府许诺7亿从开发商手中赎回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陈列馆,有幸地是历史建筑得以保留,然而政府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汤国华教授期许通过深度调查研究,统计出城市区内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数目,出台政策保留这些老建筑,或者只是保存资料。而不能再如署前楼那样随着历史上地那一声坍塌,近百年的民国建筑就化为瓦砾,从此永别。 汤国华,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学博士,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长期从事岭南建筑物理环境和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和设计,主持完成赤岗塔、圣心大教堂、沙面红楼、城隍庙等众多文物单位的修缮工程。保护岭南建筑、研究岭南建筑、传授岭南建筑,构成了汤国华人生的全部。以下是对汤国华教授的专访: 媒体:中国建筑流派丰富,有北京四合院、四水归堂江南民居、西式建筑的上海海派、朴实飘逸川西民居等众多流派,作为岭南建筑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您认为岭南建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汤:岭南建筑在不同年代它具有不同的标准,简单梳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开始慢慢形成岭南自己的风格,所谓的风格是指这时期的建筑跟北方建筑的区别,比如清末年间岭南的三间两廊,这是区别于北京四合院的三合院,因为岭南湿热的气候环境,住宅空间并不需要太多的日照采光,故岭南建筑中间的院不为“院”而是“天井”;第二个阶段,清末期间,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入,西方的建筑元素渐渐融入到岭南本土建筑文化之中,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对引入西方建筑元素小小的尝试;第三阶段,是民国时候,接受西方文化会比较多,体现在建筑上的变化也比较大,如大面积开窗,骑楼兴起;第四阶段,到了解放后初期,早期现代建筑师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和想法,他们摆脱之前的粗犷风格,有了自己对新岭南建筑的研究,发明了通风屋顶、窗口遮阳,细柱薄檐架空层等,但因为局限于当时的经济比较困难,所以一般都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第五阶段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有很多人的参与,建筑设计也就突破了单一的岭南传统派别,变成了很多新风格的共存。 媒体:岭南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及根植土壤是什么? 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产生不同建筑,而岭南建筑产生的载体就是岭南文化。建筑师如何设计跟我们怎么用是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南方地少人多这是一个既定环境,呈现在岭南建筑上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通透轻巧。岭南建筑对于建筑材料十分考究,比如说双隅青砖墙隔热好,瓦屋顶很轻散热快等。 建筑设计应当适用我们的气候,与我们的文化坏境接壤。我们不能说我们有了空调就可以摒弃对环境因素的思考。比如说现在随处可见玻璃幕墙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大型商场酒店,还有广州歌剧院,这种供人们短时间逗留的建筑,它可以做封闭式的设计,但这是一种现代化国际式的建筑,并不是岭南建筑风格的呈现,这样的建筑设计可以出现在世界的任何城市。 媒体:您刚刚也有提到一些您关于现代化建筑的看法,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城市上空呈现出的这些千奇百态的建筑设计? 汤:建筑设计是一个多元性的命题,我们允许这种多元化的存在。比如说地标性建筑,那么它的观赏性会比较强,呈现在建筑风格上是现代奢华的。但是比如说住宅、学校这种大量性的建筑,我更期望能适应岭南的气候环境,反应出岭南人的文化和爱好。岭南人十分讲究实用,评价一幢岭南建筑是否具有岭南特色,我们只要看其是否实用以及是否跟岭南人生活吻合便可知一二,比如说岭南人喜欢种花,喜欢晒衣服,建筑在设计时是否有这样的空间如阳台、外廊和天台供人们来实现这样的生活方式。 媒体:当下的城市化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已经将传统建筑的空间挤占殆尽,城市化与传统建筑是否真的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您对目前城市化发展、城乡建设的评价是什么? 汤:留不住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测绘,保留下图片资料。旧城区有很多历史街区,我们期望能够按照常态发展,在改善旧城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必要的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下传统建筑的历史面貌。我非常赞同梁思成在对北京老城墙保护时提出的观点。对于那些大刀阔斧拆迁重建的项目,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破坏了原社区的面貌和人际关系,同时令建筑丧失了历史感。 我们应该具备甄别宝贵传统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能力,建立多元的保护体系,深入调查研究旧城区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数目,出台保护条例,保留老建筑,保存历史资料。 媒体:当下地产业界,开发商也常常推出一些传统院落、马头墙、陡坡屋顶等概念元素,大打中式回归、中西合璧牌,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汤:这是建筑师设计水平和爱好的体现,但不能说这就是岭南建筑。岭南建筑文化的产生是基于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代研究改进的基础之上,并非一蹴而就的。现代设计师这种跳跃式取材,将这种表象元素直接嫁接是缺乏文化根基的,容易出现很多丑东西,假文化。而这些建筑又不可能短时间消失,那么它将给后人留下一些错误信息,在解读岭南建筑文化时也容易出现偏颇。 那么,我期望这些设计师在紧追时代奔跑的时候,能否放慢脚步,对于自己的建筑设计有所思考,这些建筑设计能否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