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建筑师失语 抱怨还是逃脱

2013-8-30 14:2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6| 评论: 0

简介:@建筑专题V王曦:有很多的建筑师在微博上抱怨自己说了不算。这种说了不算究竟是一种抱怨还是一种逃脱?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决策中,建筑师失语这种现象到底应该将其归类为业主方的强势,还是公众对于建筑专业认知 ...

@建筑专题V王曦:有很多的建筑师在微博上抱怨自己说了不算。这种“说了不算”究竟是一种抱怨还是一种逃脱?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决策中,建筑师失语这种现象到底应该将其归类为业主方的强势,还是公众对于建筑专业认知的匮乏,或是建筑师自身的摇摆不定?

@迷离:在中国,我觉得西方设计师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他们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消化、吸收和中和了对艺术泛化的商业能力,并娴熟地通过时间顺序上的置换、排除、合并,产生非常强烈的表现性和功利性,以泛艺术性对关系结构的拆分和对审美的消解,进而影响着决策者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话语空间,并进一步控制和稳固了中国市场。这种话语权充当了一种艺术表达的代理角色,不但导向艺术和建筑物质空间之间的对立和平衡,也让不少人为之倾倒。这也是中国建筑们所缺乏的。

@胖胖兔:中国很多的城市规划都是出资者通过出资的基本目的和动机来体现他们的意志,而项目的决策者和执行人是具体阐释者,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基本判断,就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走向和价值取舍。这种镶嵌在公共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话语权,需要有建立在法律框架上完善的制度和运作机制,从而确保话语权的正当性。

@小豆倔强:上世纪70年代,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提出建造法国国家艺术中心的动议时,遭到的非议和抵抗是空前的,尤其是它夸张的不守规矩的裸露设计和颠覆性的观念,受到来自设计界的猛烈批评。但蓬皮杜坚定的政治意志使其努力践行,当后来者理解了他的意图后,把这个建筑最终定名为蓬皮杜艺术中心,以表达对他这份坚持的敬意。当年勇于挑战经典和传统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恰恰吻合了法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思想文化上的新浪潮运动,不但成就了一批新思想家,也构成了法国乃至世界上一个思想的高峰时代。可见,建筑不但体现政治意图,建筑也是意义传达的永恒方式。再进一步看,建筑作为行使政治权力的一种方式,往往会由炫耀并进而沉淀为一种建筑情结和迷思。所以说,当建筑对统治者或资本构成这种诱惑时,建筑不但是一种心理缺损的补偿方式,而且也会产生一种追随美学的狂热和意识形态的倾向。

@素年·安:毫不奇怪,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专业结论,很多建筑师又难坚持独立的学术立场,只能作为一个执行者来不断揣摩出资人的意图并随机作出自己的反应。况且,建筑艺术见仁见智,也给其选择提供了合适的理由。其实,就建筑论建筑,遵从的才是学术规范和学者个人的学术良心。

@竹制:学术层面的理智和冷静,与大众层面的情绪化表达,会构成不同层次的审美反映和丰富性。这种审美表达,以一种民间的声音,形成特殊的环境和舆论气氛,既对决策者产生一种压力,同时,又能让建筑师有所表达。但是否有效,得看决策者的个人素质。由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中国当代设计师们在不断超量生产,在一味追求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同时,思想被不断透支,模仿成为基本业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哪些原创性?而且,在这个高水平游戏的领域中,建筑师没有原创又怎么能有话语权?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