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曹昌智:646个传统村落还太少

2013-8-30 14:1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5| 评论: 0

简介: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67岁的曹昌智度过了异常忙碌的2012年。担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曹老去年与国内多领域的专家一道,挑起了一副 ...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67岁的曹昌智度过了异常忙碌的2012年。担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曹老去年与国内多领域的专家一道,挑起了一副历史和民族赋予的重担:评选中国的传统村落。

去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曹昌智担任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亲赴多地考察调研,不辞劳苦,不畏艰辛,探访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小寨。而随后的评选工作更是繁重,“每一份申报材料都要经过专委会成员们的审核、讨论、筛选”。他指着靠在办公室墙边的几个大纸箱说:“那只是我们看过的材料中的一小部分。”

2012年12月,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正式公布,646个村落榜上有名。但曹昌智认为,相较于全国69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第一批入选村落只能算是凤毛麟角。让曹昌智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的是:“调查成果显示,我国现存传统村落数量锐减,种类多样,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这些传统村落价值珍贵,但是存续状态堪忧。抓紧编制和出台保护发展的方案细则,刻不容缓。”

中华文明的本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七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其孕育、创生、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价值。我国村庄聚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演进时代,绝大多数人口群居在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形成了一个个生活、生产和文化融合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居住方式作为传统村落早期的雏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以农为本,繁衍生息,孕育、创生、传承和发展了多样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曹昌智表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史中独树一帜,正是基于我国农耕文明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曹昌智说。

2011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总理的讲话阐明了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我国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2年春,三部一局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传统村落调研的相关工作。

传统村落比历史文化名村更宽泛

与记者一样,很多读者也许对“传统村落”一词还不是很了解。曹昌智介绍说:“通常人们习惯于将传统村落称之为古村落。‘传统’一词在中国汉语里,特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这一词汇最明显的特征是强调文化和文脉从古至今的历史延续性,诠释了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较之仅以时空概念表述为古村落,在体现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上更加贴切,更加丰富。”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其文化内涵要素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显然,传统村落既非一般村落,也有别于通常所言的古村落。传统村落应当是比历史文化名村更宽泛的概念。曹昌智认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法定条件是保存文物相当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可见历史文化名村以传统村落为基础,属于传统村落的精华和佼佼者。截至到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总计不过169个。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就达到数百个。二者的申报评选虽然内涵相近,但是标准不同。他形象地比喻道:“如果把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比作择优选拔的‘高考’,那么申报传统村落就像资格达标的‘毕业考’。前者属于提高类,后者属于普及类,着眼点是对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能保多保,尽可能多地留住我国农耕文明之根。”

传统村落面临两大生存挑战

经过数月的调研,中国传统村落的“家底”逐渐被摸清。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了调查初选工作,共登记上报了11496个传统村落信息,包括自然村3860个,行政村7636个。其中,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庄6143个。

新鲜出炉的《第一批全国入选传统村落分布图》显示,贵州的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之首,云南紧随其后。曹昌智告诉记者,从分布区域显而易见,传统村落的保护或破坏、消失,均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程度直接有关。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对于代表农耕文明的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

曹昌智指出,云贵二省传统村落之所以存续数量最多,恰恰因为地处边远,甚至位于贫困地区,交通不畅,城镇化发展滞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外来建设项目,以及外来文化的干扰,才保留了原生态的空间结构、起居形态。即使村民需要对具民居进行翻修、重建、新建,也都离不开当地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相反地,处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的村落,不断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引进外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中,不仅大量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而且热衷于大拆大建,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因此往往置传统文化于不顾。尤其在大城市周围和具有交通、商贸区位优势的地区,大规模的迁村并点也给传统村落的存续和传承带来的致命破坏。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