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搞创新?我们得向邬达克学两手!
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武康大楼……今日上海100多栋单体建筑,都出自同一位建筑设计师之手——邬达克,其中一半以上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 搞创新?我们得向邬达克学两手。 2013年1月8日,是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结合当日同济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书,沪上建筑学领域的多位专家以“邬达克与城市建筑遗产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研讨间,几位专家的几句闲话,无意中呈现了这位著名外国建筑设计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把欧美最时髦的建筑样式、以最快的速度带到上海,用现在的话来说,几乎是一位“山寨”高手,擅长“剥样”。但实际上,创新的因子和元素无处不在他的作品中闪现……
国际饭店是邬达克最为知名的一件设计作品。后来有资料表明,这座饭店的原型在美国,美国有幢大楼从外型上看几乎和国际饭店一模一样。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这样评价邬达克:他的很多设计一眼看上去,难说有创新之处。很多他设计的作品,在国外都有原形。但邬达克的能耐在于,他能让这些从欧美“引进”的新建筑极好地“融”入上海这方水土。 从金茂大厦、到环球金融中心,再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上海的“高度”不断地被刷新。 但说起高楼,人们不应该忘记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这幢建筑坐享“远东第一高楼”的美名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位置还被定义为上海城市测绘的零坐标。设计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国际饭店,是邬达克一生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根据《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华霞虹掌握的史料,1930年时,由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银行联合组成的四行储蓄会已经通过“储蓄分红”,快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当时看到地价飞涨,房地产利润丰厚,四行储蓄会马上决定投资高层现代旅馆。业主的商业动机十分明显,其时,已经在上海独立执业的邬达克凭借他在设计界积累的实力和人气,通过设计竞赛最终从业主那里获得了上海四行储蓄会二十二楼大厦(即国际饭店)的“标书”。 由于此前一年在美国纽约、芝加哥观摩的摩天大楼,邬达克很快有了设计灵感,并把它融入到这幢新旅馆的设计中。邬达克后来承认,上海国际饭店的设计受到美国纽约暖炉大楼的影响,这幢大楼建于1924年,现在名叫美国标准大厦(AmericanStandard Building)。“对建筑来说,外形风格创新只是一种创新的样式。外表和美国暖炉大楼雷同的国际饭店,实际上是一件极具创新含量的作品。”华霞虹介绍,国际饭店开工前,在上海软土地基的不利条件下建设高楼大厦,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所以当时一般的大楼通常只能盖到6层左右。以建设年代更早的和平饭店为例,建造时就预留了2米左右的高度,用来应对地面沉降。“当时开建的一些大楼,有的差不多已经沉降了一层楼的高度了。” 有没有可能把高楼的地面沉降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邬达克正是用国际饭店这个建筑作品给出了他的答案:地基处理上,采用400根33米长的木桩和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楼体建材上,使用当时最新的合金钢材料,以轻型结构控制住建筑的总体重量,从而控制大楼的沉降幅度。 【记者感言】移植建筑新样式,并解决它可能遭遇的“水土不服”,攻关技术瓶颈,邬达克堪称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一个极好案例。 在自己开建筑事务所当老板前,邬达克曾在克利洋行工作,这是美国人开设的一家建筑设计所。当时,和克利洋行打交道的业主,建楼的位置基本在租界区内,盖的大多数是西方古典式建筑。虽然客户没有要求建筑师在形式上做创新设计,且当时租界对楼宇建造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规定,但邬达克并不因此而显得“安分” 坐落在淮海中路上的武康大楼,被很多“小资”热捧为上海最文艺的转角大楼。这座老式八层公寓楼占据着淮海中路与武康路30°角的夹角处,原名为“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仅从外形来看,建造于1924年的“诺曼底公寓”也让人不禁联想到纽约的一大地标建筑:熨斗大厦。 “诺曼底公寓”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一件标志性建筑作品。公寓巍峨瞩目,和它所在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基地本身为三角形,又处于五条马路交汇的岔道口,视野开阔,30°角头部倒成圆角比例仍显高瘦,昂首的气势颇似战舰。 华霞虹说,邬达克早期设计的很多日常建筑,外表上以古典为主,和他后期追求的现代主义新风格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很多建筑在设计上匠心独具。 比如,“诺曼底公寓”的地块,外型呈不规则状且十分狭长。外加当时上海租界对于楼宇建造有一系列的法规,比如,建筑转角必须设计成圆形。对邬达克来说,满足业主需求,又不能和法规冲突,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 但邬达克恰恰“长袖善舞”。在他的另一件作品,即四行储蓄会联合大楼(位于四川中路和汉口路)的设计中,大楼的地基同样偏薄,位于街角处。在邬达克看来,如果简单地把建筑转角设计成圆形,必然会让大楼失去体量感。甚至,他内心非常讨厌租借对于圆形转角的规定,并曾嘲讽道:“自然界唯一圆的东西是老头的肚子,然而上帝禁止我们以此为原型设计建筑细部。”邬达克通过设计上的创新,让圆形的转角富有建筑美感。他在道路转角的圆弧上设置了巨大的拱券作为银行主入口,入口上方平面改为八边形,确定明暗关系以增加建筑的体积感,八边形塔楼直接升起成为制高点,显得简洁有力。 据说,邬达克曾为了这幢大楼的整体布局和细部装饰耗费过许多不眠之夜,更首次在外立面上大量使用从日本进口的白色大理石厚板,并以意大利工艺雕琢成柱式或雕带,这在当时通常采用花岗岩饰面的上海十分罕见。 【记者感言】时下,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搞创业,很多人总抱怨环境不济,条条框框太多。而邬达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本是逃亡到上海的战俘,在本地没有根基;身为普通的打工仔,领受的大多是中规中矩的任务,用今天的话说,“平台很有限”。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发挥聪明才智。在每一幢建筑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意识,抓住机会积累经验和实力,邬达克很快在上海建筑界站稳脚跟,崭露头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发展最快的时期,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但很多业主都愿意委托邬达克做设计,因为他很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今看来,邬达克的设计理念有了别样的意义:一线城市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建筑风格基本确定,未来留给建筑师的不再是大片的空地、可以天马行空地规划。相反,大量的历史建筑保护、老城旧区改造,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地制宜”,显得十分重要。 于1933年落成的大光明大戏院(如今的大光明电影院),标志着邬达克设计风格的彻底转变,他的新潮设计很快引起了当时建筑界的注意。但懂行的人知道,大光明大戏院不仅外观有“看头”,设施先进,本身的结构设计更展现了建筑师的功力。从平面布局看,这幢建筑的入口和内部大厅的中心轴线并不呈一根直线,这种棘手的情况是由地基的不规则形状造成的。经由邬达克设计后,观众厅平行基地长边布置成钟形,与门厅轴线有30°扭转,大厅上下两层有近2000个软席,容量当时居全国之首。观众休息厅的中央还布置灯光喷水池,噱头十足。 “虽然邬达克是一个外国设计师,但他设计的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土生土长在上海的,这一点十分难得。”大光明电影院也是华霞虹个人最欣赏的邬达克的作品。说到这一茬,她话中有话。有感于如今很多城市里新生的建筑,她直言,感觉就像“一个方壳子或长壳子随便往地上插”,无论是建筑设计风格、内部结构以及和周边建筑的关系上,“弹眼落睛”有余,协调感不足。郑时龄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邬达克在上海设计了50多项建筑,单体超过100多栋,总有新颖的构思,思路从未枯竭,也总给人以来自本土的亲近感。究其原因,恐怕和邬达克长久地生活在上海有关。“为什么今日很多城市的建筑外形突兀甚至很丑?因为它们虽然委托给海外的设计师,但最后来到中国的只是图纸,这些设计师就算水平一流,但对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都缺乏了解。” 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邬达克留下的很多老房子,如今都成为历史保护建筑,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今天,我们纪念邬达克,除了瞻仰老房子别致的外形,也从这些老房子本身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一位建筑师注入其中的精神力量——可贵的是新意,在他的作品中久久凝固。 【记者感言】邬达克是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当时,和他竞争的有“外企”,即外国人开的大型事务所,也有“民企”,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从海外学成回国的设计师。在生存夹缝中冒尖,邬达克的创新是做别人不能做,不想做,并把他做到最好。 邬达克生平简介 拉斯洛·邬达克(L.E.HUDEC),匈牙利人,1893年出生于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一战”发生后他应征入伍,不幸被俄罗斯军队抓获,送到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7年后,32岁的邬达克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47年,邬达克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邬达克因心肌梗死去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