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城市美在哪里 谁的审美出了问题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美丽中国”无疑首当其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中,具有生活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然而与此同时,各地涌现的“丑陋建筑”、“丑陋雕塑”也在不断挑战着“没有最丑,只有更丑”的视觉和心灵底线。中国城市的“美丽”在哪里?到底是谁的审美出了问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一定是美的,是以人为本的,让人身心愉悦的。可是当市民某一天走出家门,充满希望地去工作,突然发现自己每天路过的某地矗立起一座拙劣、丑陋甚至有点吓人的雕塑时,恐怕这生活,就多少有些不那么美好了。2012年末,一项关于“中国十大丑陋雕塑”的网络评选火热出炉,武汉《生命》雕塑、重庆《记忆山城》吊脚楼雕塑、昆明《灵魂出窍》雕塑、昆明大观园《裸女》雕塑、北京望京新地标等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票选前三位的最丑作品,均是具有现代感或观念类的作品。
对此,该评选发起者与评委之一、雕塑家包泡认为,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城市的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的结果。公共雕塑美的打造需要这四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接受公众的审美检验。老百姓对城雕有一些看法、建议以及批评,艺术家及学者作为评委,应该给予老百姓进行一些正面的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在网友纷纷“吐槽”同时,这次民间评选的结果却遭到了众多专家的否定,他们认为从专业的角度看,入选“十丑”的某些雕塑根本不算丑陋,而真正丑陋的雕塑却并没有上榜。比如位列第一的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作品《生命》,是2000年从上百个方案中选出来的,由非常鲜明的现代雕塑语言构成。只因后来周边环境恶化,其后期维护有疏漏,所以视觉上才会不雅。为什么老百姓选它?如何让老百姓接受雕塑语言?这里面有专业眼光和大众审美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雕塑家、理论家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尊雕塑,矗立在城市内,应该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内涵,代表着千千万万市民的精神和灵魂。城市管理者应该替城市和市民把好关,任何官员、任何专家、任何艺术家,都不应该超越市民的标准。毕竟公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媚俗、低俗,也不能只做少数。 同时,大众也应该提高审美眼光。10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曾经呼吁“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提高到宗教的高度,认为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传统意识,但“美育”是有可能的,比宗教还根本、还有效。一个世纪过去了,蔡先生的理想有没有实现?他这句话,有多少人记得?这句话的涵义,又有多少人懂得?我们民族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进行过“科普”、“商普”,现在,是需要进行“美普”的时候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