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功能大于形式的原则过时了吗?
@建筑专题V王曦: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材料和技术的原则,在欧洲的建筑理论体系中,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现如今,在中国,却有一些建筑师只认为,建筑的艺术就是视觉的艺术,从而忽略甚至否定了建造的真实性,即功能性的作用。那么,针对现实社会不断出现的形态迥异的建筑,功能性的理论真的是过于陈旧,且过时了吗? @生机勃勃: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陷入哲学式的讨论之中。其实我对于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讨论并不感兴趣,我是一个实际工作者,不愿意纠缠在那些永远说不清的概念之中。只有用实例来说话,才能事实胜于雄辩。建筑历史上很多真理被认识,都是实践走在了前面。在实践成功之前,人们可能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执行力:伦敦2012年奥运主场馆“伦敦碗”的外观全部为白色,外形下窄上宽,酷似一只汤碗,其下沉式的碗形设计,可以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观看运动员的动作。由绳索支撑的伦敦碗的遮阳屋盖跨度28米宽,只能为三分之二的观众遮阳,而使用三分之二屋顶却不会产生强烈的侧风而影响比赛成绩。考虑到奥运会比赛时间处于伦敦比较干燥的两个星期,赛事主席冒风险决定放弃使用有更多屋顶覆盖面积的房屋。从这一决定就能明显看出,主办方在功能上的思考要明显多于形式。 @一叶知秋:北京“鸟巢”的外形设计的确曾经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甚至是非议。而英国的“伦敦碗”从这点上来看,确实比“鸟巢”更聪明。“伦敦碗”不是那种以壮观的外形取胜的体育场,而是融入了更多含蓄的表达。 @自命不凡的建筑师:奥运工程曾经是中国人头号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鸟巢”曾经在奥运工程中又是重中之重。为了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说是费了力气,又花了钱,效果却不是很好。多年过去了,“鸟巢”等奥运场馆,一直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些场馆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可见,形式大于功能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在讨论功能大于形式的原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追风: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鸟巢”的外形还是很漂亮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建筑艺术的创新。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经营上却出现了入不敷出的问题。而英国人做的,则是把建筑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去设计,他们思考问题是从历史的角度,从伦敦的未来出发的。做建筑就应该不以建筑的雄伟和壮观为美,更不应该把建筑看成是面子工程。在这里,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这就是建筑师的聪明之处,这种聪明也就是建筑的艺术,这种艺术反映在建筑师掌控功能、空间、技术、经济和形式的综合素质上。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