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引领城市转型与复兴
自然文化遗产应与生态有效融合
自然和文化遗产是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它们对我们和后代都具有重要的审美、历史、科学、社会意义。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城市内的所有自然生命都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植被覆盖区精巧的设计和管理会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有利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协同,能够提高文化效益、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改善居民身体健康。 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涉及到很多机构,他们的个体目标往往并不一致。有的最关心的是收入的最大化,有的最关心的是建筑和艺术品保护,还有的最关心的是野生生物保护。然而,只要有这种遗产整合存在于城市植被覆盖区的整体网络,就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潜在的野生生物栖息地。因此,文化和自然遗产共同合作,能够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城市发展。为了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一些特定的机构还应该为此调整相关的计划。积极促进两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祥荣 现在所说的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等,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若干运作模式。其基本点都是可持续发展,即强调城市长期持续性发展能力,拥有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保证代际平等和代内公平等,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会、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 资源节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约束条件,环境友好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发展中抓好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等环节,促进环境友好。 同时,需要积极完善政府的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相关评价、规划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尤其是构建由资源与环境友好关键因子组成的预警系统,才能更好地对人类的行为活动如大型工程以及重点项目的实施及时做出预警,避免资源与环境灾难的发生。 遵循自然的审美原则
生态文明的艺术审美包括了自然艺术、万物众生、乡土文化、幸福快乐的生态之美。回眸人类发展的生态足迹,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曾经是依附自然,为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来创造环境的,当时人们所遵循的是尊重自然的审美原则。 曾几何时,人类改变了其发展的路径,开始依赖对化石资源的开发和对自然之源的掠取,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其发展目标,机械审美成为了创造环境的美学追求。不同的路径给我们的生态环境留下了完全不同的生态足迹。2010上海世博会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世博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先进理念的展馆,这些展馆在传递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依托创意+和谐与福祉+生态审美的适宜性发展逻辑。最后我们要说,我们要生态人居、要生态美。希望以后的城市发展,正像这个口号一样:不是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是更好的城市才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为景观注入生命活力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地带,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在自然江滩及内河湿地的自然基底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遗存和记忆;在狭窄的空间里,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在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内河湿地启承开合、委婉流动,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穿梭于田埂之间与“容器”之中,形成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一个可以得到丰富体验的空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