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不能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历史的变迁、人文底蕴、民风世俗都是城市留给我们的印象。而那些保存了数百年、上千年的建筑则更加珍贵,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历史遗存,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负载着文化的灿烂,保留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城市的积淀。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度来说,100多座历史名城、2000多个历史名镇就是中华民族的支点,是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写照,从它们延伸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然而今天的城市是否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性格和特质?
肆意拆除——疯狂克隆导致失忆断根
2009年,身处北京旧城整体保护范围之内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被部分拆毁。作为一代曾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奔走的大师,身后的寓所却被后辈们毫不留情地拆除。 2006至2009年,南京老城南街区成片地被推倒改造,其中不乏隔三岔五的强拆、偷拆。29名专家学者上书呼吁: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拆迁才得以停止。

北京东四八条有的房子已经拆除,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图片来源:百度)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被拆事件。

临街的房子都千篇一律改造成了小卖部(图片来源:百度)
13年前,北京平安大街工程拆迁。近日,一些原住地的老住户在跟物业多年的官司中,发现了更大的“骗局”:当年不少房屋并不在平安大街拆迁范围内,却被同一拆迁许可证“搭车”非法拆迁。
中国文物保护界有这样的说法,即改革开放以来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和信息的传播,城市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出现了大量趋同的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千篇一律,城市空间单调乏味。尤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各种形式和方法在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文化上被模仿,城市原有的人文特色褪去,形式和内涵上的贫乏暴露无遗。
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从市中心向外辐射排列……
旧城被荼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承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当甲乙方关系如同业主‘点菜’、建筑师‘料理’的食客与厨师的关系,建筑必将就成为破绽百出的败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师曹昌智感叹道。

胡同里大煞风景的蜘蛛网(图片来源:百度)
“在最近二十多年中,城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千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曹昌智说,“许多大城市追求高楼大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据他介绍,由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对社会文化、环境效益的忽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导致大量有价值而无经济效益的历史街区被高利润的房地产所取代。这种简单的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导致了传统城镇景观风貌的逐渐消失,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建筑形态雷同、单一的住宅区取代了原本多姿多彩、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同时近年来在许多城市中出现了文化的失落,盲目模仿其他城市(大城市学纽约,中等城市学大城市,小城市学中城市,村镇学城镇),加上开发商的最大利润化与政府官员的急功近利,导致城市风格大同小异,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也千篇一律,缺乏各自的特色,城市趋向雷同化、国际化。不少大城市中推崇境外设计,众多城市正失去记忆。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必将迅速趋同,城市的个性将消失殆尽,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曹昌智说,“放眼中华大地,到处都在扩展城市或新建城市,全国已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
历史之镜—— 照见黄皮肤下的血脉
早在上世纪中叶,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就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制定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1950年,他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并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的城市,他主张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但是,当时极少有人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所希望保留的京都城郭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造成这种局面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我们对历史文化重视得很不够。”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说。但是,梁教授为什么会如此煞费苦心地说服别人采纳他的城市规划蓝图呢?保护古迹到底有何意义呢?

古建大师罗哲文先生(图片来源:百度)
在讨论对于古城的保护问题上,大多评论文章都未涉及问题的实质。保护文物和古迹似乎一直是一种口号和宣言,没有人从理论上揭示保护文物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呢?这些上了年代的老宅子对于今天有什么价值呢?查阅文章,我们仅仅能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些古迹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那么,对于这种所谓的价值,它到底是什么呢?从理论出发,我们很难从字面上认识保护古迹和文物的真正目的。从实际出发,似乎这些文物的真正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市场价格和历史研究上的资料价值。
罗哲文认为,中国学术界缺乏对古建筑在理论上的认识,而公众对文化保护的重视不够。文物保护的目的仅仅限于它们由于稀有而具备的市场价值和国家从属性,没有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保护古建筑的真正意义。
“没有古建筑,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不是吗?你现在回到北京,已经感觉不到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了。”罗哲文说,“它不是一次房地产开发的结果,也不是建筑师凭空想象的结果,它是时间与文化的积淀,在这样的积淀中,生命之花能够相继地绽放,并化作永恒的物质记忆。”
罗哲文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人是能够反思、自省、能够自我观照的。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中,虽然现在使用的语言与2000多年前使用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区别,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成分。反思、自省、自我观照,不仅仅是审美享受,更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没有正确的决策,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甚至会导致灾难。“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就等于想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必然摔得头破血流。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反思、自省、自我观照,而反思、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向后看的目的是向前看。从某种意义上讲,向后看与向前看是成正比的,向后看得远,也就是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向前看得更远,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向前看不远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向后看不远同样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