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培育“自然的”城市
“内涝凸显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塑造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育‘自然的’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迫切课题。”
城市集体内涝 必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图片来源:新华网)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多数时候,人们一说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总是以摩天大楼、宽阔的道路和巨大的广场来想象她。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生活场所,是一个巨大的人工环境和复杂的文化景观,但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历史上,良好城市的形成包含了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适度改造;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更离不开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因而,当我们期盼能够塑造更美好的城市时,首先应积极保护和切实培育充满“自然”的城市。
世博会的建设 主题“让城市更美好”(图片来源:百度) 曾经被我们看作是钢筋混凝土森林的美国大都市纽约,在其最为繁华的曼哈顿区的中央偏北的位置规划建设有一处中央公园,它的规模大得惊人,面积达3.4平方公里,占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区总面积的6%。这片土地足足占据了曼哈顿150个街区,可以说“牺牲”了房地产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并为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中央公园建设历时15年,长4000 米、宽 800 米巨大的矩形绿色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预留了供公众使用的大型绿地空间,也为城市的发展保留了充足的自然环境。 万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正在浦江两岸精彩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纪主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展开对城市的想象,其中有一个重要维度:城市与自然。中国馆高度概括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道法自然”,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个国家馆,首次设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等,也无不以各自角度、各自形式,向世人呈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可能和前景。古今中外的著名城市都在启示我们,城市不是机械性的物体,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生命体,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不是任凭推土机和钢筋水泥的力量去肆意改造。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