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如何借“城市巨事件”传播建筑文化遗产

2013-8-30 12:5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7| 评论: 0

简介: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乃至亚运会等作为享誉世界的城市巨事件,对主办城市最显著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文化生活的发展及变迁。除了现代人要继承的古人的宝贵财富外,遗产也包括大自然对人类的馈 ...

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乃至亚运会等作为享誉世界的“城市巨事件”,对主办城市最显著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文化生活的发展及变迁。除了现代人要继承的古人的宝贵财富外,遗产也包括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本文以城市与建筑为载体,基于主办城市,展开对建筑在文化遗产意义上的分析,重点描述现代建筑媒体如何传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同时,主办城市又是如何通过城市文化的创意与传播,扩展自身的世界影响力的。

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图片来源:百度)

伴随着向全世界开启了两个多月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人们一直瞩目的议题是绿色、低碳与人文的可持续性。但上海世博会文化遗产方面的实践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成为城市全面发展并纪念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鲜明主题词。世博会,作为人类智慧的展示,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钢铁、玻璃成为智慧的高峰起,尽管每一届有不同的城市主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世博会确给世界留下了40届精彩篇章。触摸历史原版的世博会的经典纹理,不仅可品尝到一道道建筑视觉的盛宴,更可汲取的是来自各届主办国、主办城市在建筑文化遗产方面的启示。

作为在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的一个联想,笔者以为在近20年间,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大型活动中,主办城市的世界文化影响力正靠传播力量惠及城市发展: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虽然它们作为城市巨型事件具有一定时效性,对城市发展而言,其短期高峰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也不是最高目的,但将其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长期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催化剂的作用不可低估。现代传播已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这其中不仅有“事件”系统工程设计的文化影响度水平,更要专业化传播的力量。以下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即将召开的广州亚运会的建筑文化遗产实际为例,在文化遗产观念上思考其城市的可续性及文化的传播性,希望为探索“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模式”寻到新思路。

“主办城市”如何保护和利用建筑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资本的国家界限,城市已被自然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边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奥运会、世博会等城市重大事件便成为推动当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契机。世博会作为其中单次举办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巨大的“城市事件”,与城市的后续发展息息相关。而那源于世博会的经典建筑更成为承办国家与城市的神圣地标: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布鲁塞尔的原子钟、西雅图的华盛顿州大剧院等,不仅是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佳作,也为主办城市营造了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成为迄今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公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建筑师与景观设计者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用地上建成了具有多重生态与环保意义、传承审美情趣的城市公园。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上海,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包括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及码头。设计建成的锈色长卷(红绸带)是一条绵延的钢铁绸带,材料主要由原场地内的废钢材回炉锻造的钢板拼贴而成,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也是一个当代的景观设施。在这里,工业遗产的记忆体现为一种超越形式与功能的材料与艺术。

再如上海世博会“破天荒”地保留了30万平方米旧厂房并改建为世博展馆,但这一策划在开始曾受到国际展览局某专家的反对。以江南造船厂为例,它是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征程的开始,对江南造船厂厂房的改造,不仅延续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要义。为此,现在呈现的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力求减少大拆大建,在降低建设成本时,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脉络。

值得提及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思想来建造,结果它们大多随世博会的闭幕而拆除,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积极要素。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两个钢铁“杰作”,即有“建造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后来成为巴黎城市象征的埃菲尔铁塔。由于按照临时建筑设计的缘故,1910年拆除了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也几乎难逃厄运。世博会建筑文化遗产史上,也有保留下来且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建筑,如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竟成为1992年同城“主办城市”奥运会的赛场,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再如为纪念《独立宣言》在美国费城签署100周年,1876年美国于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这届世博会上“自由女神”的手臂颇引人关注,它是法国献给美国的一份特殊礼物,以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1984年,这尊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海世博会保留园区内老建筑利用为例,改造、置换的项目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创下历届之最。这批老建筑已在多种用途中获得新生或直接用于国家馆,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后勤保障。最引人注目的是5000平方米的世博会博物馆与2万平方米的城市文明馆,它们均设在原江南造船厂的老建筑内。上海世博会园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留园区内老建筑最多的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还创下10项世界纪录:(1)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及组织已有240个,为历届之最,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172个国家及组织的纪录;(2)注册类、大型博览会(每5年一次)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3)20万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也创历届之最;(4)40个国家和组织参加的自建馆数量属第一;(5)实体世博会与网上“永不落幕的世博会”同时呈现;(6)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面积的太阳能屋面,年发电量达280万度,每年可减少CO2约2800吨;(7)主题馆外立面的5000平方米生态墙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8)世博园区有30多座厕所、约8000个厕位,创世界上单体量之最;(9)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10)在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内有一个由3万个水晶展牌组成的“闪耀矩阵”展示墙。面对如此多的创意,据有关专家预估,世博会开幕前至结束,整个采取的措施能够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基本上会在4~5年内实现碳平稳。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上海世博会,绿色、环保、和谐、低碳已成为“主办城市”的绿色文化遗产,其低碳建筑更彰显中国“绿色能源大国”的形象。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