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城市化浪潮中要重视保护乡村文化

2013-8-30 12:5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0| 评论: 0

简介:正在举行的世博会有一个唯一的乡村案例馆,那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宁波滕头馆。其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指出,乡村具有和城市不同的特色和优点,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消灭乡村变城市,要珍视、 ...

正在举行的世博会有一个唯一的乡村案例馆,那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宁波滕头馆。其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指出,乡村具有和城市不同的特色和优点,“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消灭乡村变城市”,要珍视、保护好人类在乡村的历史文脉,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他希望通过这个馆,表达对当前“城市化”浪潮中可能出现的破坏乡村文化的警示。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图片来源:百度)

宁波滕头馆(图片来源:浙江在线)

延续乡村文脉保存历史记忆

“滕头馆并不能理解成简单地赞美现在的乡村城市化之成就,实际上是希望有所促进和矫正。”王澍说。

王澍说:“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一波波浪潮中,乡村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亟待保护。我的观点是乡村发展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可以发展成和城市有所区别的另外一种生产、生活形态,而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模仿城市。”类似村头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龙王庙等,是家族、村落的DNA,是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归属感。

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为乡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王澍理想中的城市化,既不是乡村人过现在城市人的这种生活,也不是乡村人继续过落后的日子,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的城市化,市民和村民,能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上共享一样的国民待遇,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均衡发展,但是乡村独有的传统文明形态依然能和城市文化并存,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风貌。

富村虽然发达但是少有内涵

王澍称,宁波滕头案例馆是对未来农村生活模式的美好构想,也是城乡和谐、文明发展理念的体现。

他认为,乡村不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本来是比城市更美好的地方,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传统中国社会田园牧歌生活的载体,也是所有文人衣锦还乡的最终归属地。“所以在过去的中国,乡村的住房比城市更好,如徽派建筑等,因为在人们心里,乡村才是最终的归属地。”

接到设计任务的王澍专程到滕头村去考察。王澍觉得,滕头实际上更像城郊的一个新社区,几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乡村”的痕迹。村里建筑主要是,一片上世纪80年代的整齐新农居,有马头墙的排屋,给外来工人住;一片上世纪90年代后的简化版欧式独栋别墅,滕头人自己住;一片供旅游的乡村乐园;一片供参观的农业实验室,有大棚,无土栽培;一片供种树留念的树林,林边象征性地立着一根风力发电杆;街道和城市一样,有人行道、路灯、路牌,种行道树。村里的老建筑早已拆光了,从邻村移来一处祠堂,里面可以喝茶,有乡村戏法表演。村委会里有个大沙盘,是请上海某大学设计院做的新规划,典型的美国郊区别墅群,准备建成后租给游客发展旅游业。村里已经不种地,只种树,生态很好。经济主要靠发展工业,工业都在邻村土地上,村里人口仅约800人,村办企业雇佣的外地工人却有数千,一年产值已达30亿元。

王澍认为,这个村经济发达,确实了不起,和华西村一样,都属中国最发达的乡村,很有代表性。“但问题在于,我希望看到的是能体现数千年文明史的乡村,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基地”。他说,自己从直感判断,中国很多农村的小世界,都只剩下了粗略的外部,其内部的历史感和文化内蕴有所欠缺。

王澍感慨地说,身处今天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有“历史感”的人就无法无动于衷。他希望在世博馆的设计中,体现他对这些问题的忧虑和思考。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