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未来生活的可能面貌
早就听说,城市最佳实践区其实是整个世博园区最贴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场地。偏安世博园西北隅的城市实践区,几乎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和谐的地方——那里没有几个小时队伍,拥有活水公园、绿树成荫,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各种城市案例几乎展现了我们未来生活的可能面貌。 活体建筑馆
伦敦零碳馆外观(图片来源:百度)
零碳馆零度绿色技法处理(图片来源:百度) 伦敦零碳馆,这是两座三层小楼搭建起来、中间用天梯连接起来的建筑。顾名思义,零碳馆就是整个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零。在普通人看来,这几乎就是城市中的建筑另类。城市本就是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典型,完全回归自然的生活当然是没有碳足迹的,但这又如何能使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进行呢?这也正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来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整个世博园中实现零碳排放的典型建筑项目,伦敦案例馆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不用排很长的队伍,便可步入这个伦敦馆。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建筑设计师是完全依照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来设计的。譬如,玻璃天窗都开在建筑北面,增加室内照明的同时减少夏季烈日的直接曝晒。地板是使用回收的木材制作的,它散发的负氧离子,可以“中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伦敦零碳馆是一个活体建筑。它类似一个生命体,拥有自己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屋顶上,22个五颜六色的风帽,可以利用温压和风压就能控制室内、室外的空气交换,以保持室内恒温状态,兼带还可以给室内除湿。可别小看这些丑陋的风帽,它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利用自然的室内外温压差和风压差而无需电源驱动。建筑墙体本身也是个蓄热体,当温度升高时,墙面的楼板会主动吸热而当温度降低时墙面又会放热,这依赖它们使用回收骨料的混凝土。 如果把这些风帽看作这个建筑的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区的话,它的循环系统就值得太抒而特抒了。事实上,设计师把这个建筑完全变成了一种收集机制,它可以收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把建筑变成一个发电厂,给周边的环境进行资源的输出,可以收集自然的雨水然后自己净化,来进行环境输出。利用黄浦江的水变成一个空调,建筑可以自己处理垃圾转化成热能、冷能。屋顶上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面板,几乎是整个建筑的动力核心。同时,屋顶也可以收集雨水,这些雨水经过净化装置后可以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等。最后,通过把所有馆内产生的有机垃圾废料回收,再产生能源用在建筑本身。 伦敦零碳馆的原型来自于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那里的人们早上会骑电动车去伦敦市区上班,而一天的所作所为都会记录下个人的碳足迹,从而避免过多的能耗和带给环境的破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