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启示录:建筑科技革新带来舒适环境
正当住房保障体系在国内逐步完善的时候,这一民生政策已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成功运作了近二十年。从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让“民有所居”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马德里案例: 让低收入家庭住进精美住宅 “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竹屋”,脱胎于马德里卡拉班切尔区2007年建成的一幢保障性住房,88个低收入家庭平均每户房屋面积70平方米,并已获得产权。去过马德里案例馆的游客大概都会感叹,如此建筑精美的住宅竟然是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 全城造房半数是保障住房 “在马德里,政府的住房保障计划是争取寻求最大的普遍性。”马德里案例的总代表尼诺告诉笔者,马德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涵盖社会各领域、各年龄段,会根据每个人不同收入和状况,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各类住宅。 “拿价格来说,在马德里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市场价格是20万欧元左右,而作为经济适用房只要8―9万欧元就可以买到。”如此低廉的价格,背后离不开政府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尼诺说:“经济适用房由马德里市政府下属的市政住宅和土地公司建设,政府会出资补贴。市民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时,必须要提供低收入证明;在购买房屋后,也有严格的退出机制,房屋不能任意销售或者出租。” 据尼诺介绍,马德里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低收入人群修建用于租赁或买卖的社会住房,到目前已形成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公共住宅政策。2008年已建成的61712套住房中,社会保障性住房占60%,达37030套。而在该市近两年年总共计划修建的160691套住房中,77453套为社会保障性住房,占48%。 保障住房显示多元性 在马德里案例馆内,笔者看到了一面墙上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马德里保障住房的发展历程,包括房型、外观等方面。和国内相对单调的设计相比,马德里的保障住房显示出了多元性。 尼诺介绍,为了让居民能找到归属感和舒适感,马德里市政府按照社会学分析方法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由此设计了不同的住宅类型。除了在“竹屋”展示的70平方米户型外,马德里当地的经济适用房还提供有两种户型,分别供三类人群选择:一是收入微薄的大学毕业生,二是拿退休金的老年人,三是成员较多的低收入家庭。 同时,马德里还根据家庭代际变化和住宅式样的发展,及时调整设计。和国内不同,马德里根据申请家庭规模的大小分成5个档次,从1个人到5个人,以提高相互匹配的套型。 此外,设计前卫、舒适适用的住房在马德里经济适用房中比比皆是。尼诺说:“通过创意招标,1200多个建筑师团队曾经先后和马德里市政住宅和土地公司合作,众多的优秀设计创意从中脱颖而出,马德里的市政建设也由此处于先锋地位。随着社会保障住宅建筑水平的提高,整个城市的面貌也得到了普遍的改善。” 保障住房也讲高科技 廉租房在马德里并不意味着低品质。相反在马德里,高科技的尝试成为当地保障性住房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尼诺告诉笔者,在马德里的三大城市战略中,除了包括经济适用房项目和旧城改造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筑科技的革新。 例如此次来上海的“竹屋”,为了抵御当地东西向卡斯蒂利亚高原强烈的阳光,设计师在竹屋四周的墙上覆盖上竹子,并安装在可以折叠的框架里,这样居民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度来选择打开或者关闭竹制百叶窗。又例如竹屋的屋顶设有一个蓄水池,池中种满绿色植物,可以改善楼体的隔热性能。而设置在天蓬顶棚中的可穿透的非晶硅材料板块,每年可以提供1090千瓦时的光伏能源。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马德里的冬天寒冷并且潮湿,保障住房都加入了关于舒适性的功能性标准和环境友好的规范,甚至考虑到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室外小气候的改善,这是上海甚至整个国内还不能达到的高度。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