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佳实践区:一种“东方智慧”正在回归
现代建筑,是不是只有钢筋水泥、管线交错这一个模板?现代化城市,是不是一定要金碧辉煌、流光溢彩? 来自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案例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幢看似搭满“脚手架”的多层建筑,四周利用数百根、约7厘米直径的毛竹,围成了疏密得当的 “竹子外墙”,烈日可避暑,暴雨可吸湿。 一幢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的建筑,却让东方人分外眼熟。这种“天人合一、物我融通”的宜居理念,不仅出现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各案例中,也已为不少东西方城市实际应用——一种“东方智慧”正在回归。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案例馆(图片来源:百度) 取自然之材 “东方智慧”是人类千百年实践凝聚而成的思维方式,它兴于东方而播撒世界。 在人类物质文明尚欠发达的古时,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人们如何取材借力,又保持自然平衡。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等著名论述中,表达了一个观点:东方自然观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物质极大丰富、自然却加速失衡的今日,传统的东方智慧还有无价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苏东坡的名言,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今天,人们好像仅仅把竹子当作绿化品种。 竹子果真被建筑淘汰了吗?罗阿案例的建筑原型,是罗阿大区瓦伦斯市“生态建筑研究与开发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告诉记者,这一原型本无竹子覆体,入选世博会后法国人又作了更新。 案例设计师德尼·德叙透露,每根竹子都是建筑师和艺术家们亲赴浙江安吉挑选而来。围以“竹篱笆”绝非标新立异、玩形式主义,这种自然墙体有着良好的保温性能,整幢大楼做到了不装空调,单位面积的电耗非常低。 事实上,取材自然的原生材料有不少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温哥华案例馆的主体建筑为一栋混合结构三层楼,底层为混凝土结构,上面两层则为全木结构,这样不仅能减轻建筑的整体重量,还能提升抗震强度和舒适度。这种“混搭”木构建筑在加拿大十分普遍,却还未进入国内多数建筑规划者的视野。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