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贵宾楼:一座老建筑与一个城市的记忆
贵宾楼更像是一座博物馆 哈尔滨是一个欧风沉醉的城市。很多哈尔滨人以此自豪,自豪之后感叹,感叹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欧陆风情,在短暂的风光之后辉煌不再。 在龙门贵宾楼的大厅内,陈设着一个城市布局沙盘。这个沙盘演绎的内容,是哈尔滨开埠之初车站街(红军街)的景况。从老火车站到尼古拉教堂,这段不长的街道两旁,分布着各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除了老火车站与尼古拉教堂已变成记忆之外,其他的老建筑大多存在着。之所以不再风光,是因为这些小品似的建筑,被耸立的现代楼宇压迫得逼仄。从火车站望上去,红军街像一棵高大的树干,龙门贵宾楼、汇丰照相器材商店等老建筑,是这棵大树上璀璨的叶片。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龙门贵宾楼更像是一家博物馆。这座1903年完工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是红军街上的第一座建筑,虽经历百年的沧桑但容颜依旧,给人的感觉更大度与雍容。建筑的门脸改建于1926年,是俄罗斯沙皇行宫“冬季花园”的仿制。伸向人行道的雨搭,建成于1936年,是有记载的哈尔滨新艺术风格的最后一个小品。贵宾楼的经营者深谙老建筑的魅力,将老楼的记忆刻成铭牌,向世人展示。 龙门贵宾楼的礼宾司张晓冬,介绍起老建筑如数家珍。这座建筑的最初用途是中东铁路宾馆,是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宾馆。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宾馆最初的奢华———宾馆使用了水冲式马桶,这个新生事物在1889年由英国人发明,12年后漂洋过海在这里安家。贵宾楼的总设计师依格纳齐乌斯,是俄罗斯的铁路专家。进入贵宾楼,一个铜质转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转门造型别致,是1901年的老物件。小张说,最初这个转门可以开合折叠,但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如今修复后的转门依旧可以旋转,但是失去了折叠的功能。在贵宾楼内,百年老物件触目可见。古色古香的壁炉与铜转门同龄,大理石台面取材于意大利的上等石材,一切都安详如初,似乎划一根火柴就会燃起火苗。 此前,我对贵宾楼的所有记忆,是一座别致的木质冰箱。木质冰箱在维修时重见天日,并且恢复了冰箱的功能,抢占了当时省内报纸的版面。在一间包房内我们见识了这个木质冰箱,冰箱里还摆放着啤酒。这个冰箱能逃过文革的劫难,是缘于有心人的保护。张晓冬说,当初装修时发现这里被木板钉了起来,撤下木板后看见了这个保存完好的冰箱。当时,小楼属于铁路职工招待所,只接待铁路职工,没有人知道这个木质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后来,贵宾楼职工买回一本老旧书,上面记载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贵宾楼。1996年,贵宾楼大修时,依照小册子进行了按图索骥式的复原。张晓冬说,冰箱箱体由胡桃木镶嵌而成,外面设有六个大小不一的门,门把手十分精巧,冰箱的内门板是镀铜的。轻轻开启冰箱的木门,一股凉气慢慢袭来,里面的竹架上放着饮料、啤酒。这个冰箱在最初利用盐和冰块来制冷,1996年改成了空气压缩机制冷。张晓冬提醒我们注意脚下,我们的脚下是白色的汉白玉台阶。张晓冬笑言,这些汉白玉台阶很有讲究。当初,这些汉白玉同样取材于意大利,辗转运到大连口岸,再运到哈尔滨。一百多年了,这些汉白玉台阶走过几代人的脚步,汉白玉台阶已被磨得光亮。二楼宽敞的过道顶棚,有一个很大的天窗。天光从天窗上投射下来,让走廊显得明媚。张晓冬说,这个天窗有上下两层,中间装有取暖设施。显然,小楼最初的设计者不但考虑到采光需要,并且考虑到了北方冬天的冰雪。有了取暖设施,让冰雪融化,保持天窗的透光。墙壁上古老的电话,门楣上蹲踞了百年的巨鹰,这一切让时间凝固,让这座跨越了百余年老建筑,更像一个传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