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居者优其屋” 重庆正在书写

2013-8-30 12:3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6| 评论: 0

简介:宁要解放碑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这或许是多年以前重庆人居住观念和状态的真实反映。 时移世易,从房改房到商品房,从单体楼到高档小区,重庆人的居住面积和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对城市而言,建筑是 ...

宁要解放碑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这或许是多年以前重庆人居住观念和状态的真实反映。

时移世易,从房改房到商品房,从单体楼到高档小区,重庆人的居住面积和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对城市而言,建筑是无声的音乐,那么这座城市商品房的进化变迁,更见证了其迈向真正宜居时代的有力步伐。“居者优其屋”的佳话,重庆正在书写。

面积:更大更舒适

环境:更好更完善

外墙:更靓更愉悦

作为衡量人居条件改善与否的基本指标,居住面积的量化变迁历来受人关注。从筒子楼到职工宿舍,从单位自修房再到商品房全面市场化,重庆人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居住环境自然更加舒适。

让不少市民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重庆。各个单位新修的自带厨房、卫生间的全功能套房取代了曾经的筒子楼,不少重庆市民住进了带厨房和卫生间的住房。

随着商品房时代来临,人们对房子的追求不再仅限于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重庆市民更逐渐从职工宿舍中“解脱”出来,搬进了各式各样的花园小区。1997年,重庆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了7.5平方米,而截至到2008年末,重庆的人均居住面积便达到了29.7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

重庆立业房地产副总经理沈光明表示,居住面积的提高正是重庆越来越“宜居”的有力见证。不过,“随着商品房市场化运作的成熟和精细,以及重庆城市化进程的高度发展,住房面积或许不再作为改善性、舒适性居住人群购买商品房的首要标准。”

环境:更好更完善

居住环境的改善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多年以来,重庆人对居住环境的追求经历了几个阶段。2000年以前,首批购买商品房的重庆人置业标准是“地段优先”,居家首要看重出行的便捷性。于是,上世纪90年代,以地王广场、巴渝世家等楼盘为代表的渝中“四大名旦”,以及江北、沙坪坝传统核心地段的首批商品房小区受到市场热捧。

然而,到了2000年前后,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有一定景观和小区配套的楼盘走进了重庆人的视线。而龙湖西苑的成功开发和运作,也让重庆人了解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有多么重要,“开发企业同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景观和有质量的物业管理对物业的保值增值非常重要。”不过,当时的楼盘开发,的确存在为造环境而造环境的案例,社区配套特别是商业配套几乎不在考虑之列。

今天,有着优雅景观、完备社区商业配套的楼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重庆城中。然则,以呼唤邻里亲情回归为代表的社区文化建设也被纳入居住环境的考量体系之中。沈光明指出,现在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衡量标准不单局限于小区景观、公用绿化等硬件设施,成套而完善的商业配套、个性化的社区人文氛围也是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的标志。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