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国零部件企业应在做精上下足功夫
虽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大国,但为其配套的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却长期未得到改观,特别是液压马达、泵、阀等流体传动件,70%以上依靠进口。为打破国外垄断,振兴民族工业,不少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但产品都难以得到大型主机厂的青睐。症结出在哪里呢?是人才?是设计?是工艺?是材料?是设备?这些都是数年来业内人士不断探讨的话题。 小小毛刺带来故障与损失 笔者最近有幸到一家生产工程机械流体传动件的厂家蹲点调研了10天时间,心中疑问才逐一解开。这家公司投资1.8亿元人民币,厂房是新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热处理设备一应俱全;理化、检测仪器都有;员工70%以上具有大专学历;总体来看,应该是不错的。我看了泵的图纸和实物46个;阀的图纸和实物18个。看到他们对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很高的零件不够重视,一些零件在加工中心上一次装夹、车、铣、镗、钻孔、攻丝一次性完成,由于程序太多,员工一流动,麻烦就来了,不得不重编工艺。他们还忽视了一个问题,攻丝前不倒角!由于工序多,刀具多,刀库里存不下倒角的刀具了,装配时螺钉一拧紧,孔口螺纹起端容易崩裂。一个安装座几十个螺钉孔,要造成多少铁屑?摇摆座和摇摆架有许多锐角的毛刺没有去掉,毛刺掉进滚道里很容易卡死。笔者看到了一个三包退回来的产品,滚道拉伤的痕迹很深。据公司的人讲,国外的产品也有拉伤,但能动,我们的拉伤就不能动了。他们也认为,整个产品在试验台上测试,很多数据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有些数据已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就是经久耐用上有些差异。 由于泵是由泵和阀组成的集成结构,由泵提供动力,由阀控制流量达到变量的目的,所以结构相当紧凑,零件相当复杂,特别是小于6mm的交叉孔零件很多。这些交叉孔最容易产生毛刺,靠手工无法去除。铸件在切削前进行了抛丸处理,切削加工后,原来一个颗粒变成了半个颗粒,略一振动,便会掉下来。切削加工后,有的零件部分形状形成了锐角,有的形成了清角,有的形成了阴角。凸出部分的锐角和清角可以用锉刀修去毛刺,但形成了二次毛刺,由一个棱角变成了二个或多个棱角,而阴角的毛刺是手工无法去除的,只能闭着眼睛装配。电机一转,流体传动件经过高压运动后,这些毛刺很容易掉到内腔里,造成故障或失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