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家工程机械企业能在“寒冬”时存活
“预订我们的产品,不仅不需要预付款,而且折扣极高,我们还附送电视等。”在全球机械工程产业大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机械企业负责人担心,该企业已陷入低价倾销的不利境地。 如何顺利度过“寒冬”?在行业工程机械产能过剩的形势下,这是众多工程机械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现状:“寒冬”突至 5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狂飙突进”地增长,销售量年增长率超过40%,国有自主品牌增长快。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恢复性增长带动挖掘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销售量直线上升,企业数量剧增。 其中,挖掘机产业2006年增长率达21.6%,市场销售量20万台,占据全球2/3市场份额,大量出口中东、南美和非洲等地区。 然而,“寒冬”紧随黄金时期而至。 以挖掘机为例,今年3月销售量到达4.5万台的巅峰之后,7月销售量骤降至7800台,降幅超过80%. 同时,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总体明显提升。行业50强企业中,位列前三名的企业营业收入占5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59.87%,百亿元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7家,其营业收入总额占50强企业的81.82%.同时,排名第1的企业和排名第50的企业营业收入相去甚远,中间企业呈现明显“断层”. 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峰会上,专家认为,据不乐观估计,只有5家企业能在“寒冬”时期存活下来;乐观估计,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不超过20家。 “是生存还是死亡,能生存多久,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广西柳工总裁曾光安说。 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000家工程机械企业创建,60%在5年内倒闭。如今“寒冬”来临,许多企业面临倒闭、转产、被并购或沦为副品牌。 问题:积压爆发 专家认为,困境的出现是必然的。 “两年以来,产品需求的飞速增长,实质上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并非正常增长现象。经济恢复常态后,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下滑是必然的。”现代重工总裁金焕九说。 在2008年以来的“黄金发展时期”,企业仅依靠扩大产能就可实现赢利。这种形势下,极少企业关注自主研发技术、完善产业链、生产高端产品以及完善配套服务等。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依赖国外技术,只负责“制造”产品,而不是“创造”产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