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纯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海外发展新姿态
一向以低调儒雅示人的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詹纯新,在“2011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上却频频亮相。先是作为大会的特邀嘉宾做主题演讲;接着作为全球工程机械50强领袖与小松株式会社社长野路国夫、斗山Infracore建筑设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ony Helsham等同台对话;再接着与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集团总裁瑞拉文、特雷克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n DeFeo等站在了同一领奖台上。作为全球工程机械排名第8的中联重科掌门人,詹纯新理所当然地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人物”。 由一个国家级建设机械研究院8名工程师借款50万元创立的小公司,19年间连续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先后成功主导9次跨国界、跨地域的重组并购,从创立时年均收入不足300万元发展到2010年收入超过300亿元、净利润46亿元、拥有3万多名员工、全球工程机械排名第8的跨国公司,中联重科创造了工程机械领域高速成长的“神话”。 詹纯新,这位出生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故乡的湖南汉子,从长沙起步,行遍全球,前往米兰收购CIFA,来到哈佛大学布道,以行业领袖的远大视野和创业近20年来的成功底蕴,纵笔抒写着中联重科未曾停步的传奇,展示了中国企业家大度包容的胸襟和睿智亲和的新形象以及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新姿态。 中联重科的并购之路 2000年,中联重科成功上市后,詹纯新在发展战略上确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部制和被誉为“中联模式”的并购模式。 短短几年时间里,中联重科相继完成了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并购原湖南机床厂、重组原浦沅集团、收购中标实业和新黄工以及意大利CIFA等这些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产权所有制、不同产业甚至不同国家的企业并购案例,并取得了见效快、改制过渡平稳、主业优势凸显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由此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中联模式”。 2002年,中联重科以承债方式收购湖南机床厂。这是一次彻底的收购,不仅涉及所有债权债务,还包括文化、管理、技术、团队、机制的全方位革新。湖南机床厂创建于1951年,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国有企业。但作为“老牌”的国有企业,国企机制的两个弊端及经营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发展平台有限等通病仍旧制约着企业前进的步伐。通过收购重组,湖机员工人数从1300多人减少到480多人,但调整下来的人员均作了妥善安置。2003年湖机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200%。 浦沅是1968年由上海内迁湖南的“三线”企业,地跨湖南长沙、常德和上海三个城市,占地总面积1800亩,资产总额11.61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在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员工总数超过4000人。詹纯新本着“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分解矛盾、平稳推进”的原则,2003年浦沅相继完成了全员理顺劳动关系、重组并购、全员竞聘上岗三项改革任务,成为浦沅发展历史上的“改革年”。 为此,中联重科建立了事业部制,詹纯新提出了一个“50字管理方针”.总体思路是“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的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 事业部制可以通过单元突破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加收放自如,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确保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事业部制让中联重科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30多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多亿元,净利润从3亿多元增加到46亿元,分别翻了10倍和15倍,预计到2015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新姿态 中联重科的国际化起步,应是2001年11月收购英国百年老店--保路捷,这是国际并购的开端,是全球整合资源的前奏。当时中联重科刚刚上市,能够完成这宗跨国并购,是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崛起作后盾的。也是从那时起,中联重科开始着手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 此后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可能更具标杆意义。詹纯新由此获得了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亲手颁发的2010年度“莱昂纳多国际奖”,也为此代表中国企业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坛,这宗成功的跨国并购案也已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谈到这次跨国并购对中联重科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积极影响时,詹纯新说:“收购CIFA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并购后中联重科已经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位,而且技术嫁接带来的协同效应已经显现。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个收购也有很大意义,中联重科在收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共享和责任,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他们发现,中国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不但正在崛起,而且正在以新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大有裨益的。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一定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