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五年五大步 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工业昂首奋进、一路向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更是长沙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沙工业通过新布局,新举措,实现了新跨越,新发展,为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星城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6年底,刚刚调至长沙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同志上任伊始,即专门对长沙工业园区和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仔细研究如何握紧拳头,如何引进大项目,如何延长产业链,如何推进产业化,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新举措在调查、思考、学习、比较中不断明晰。 2007年,长沙的一号文件、二号文件、七号文件相继出台,接连三个文件全部是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化为六大产业集群,长沙开全国之先河设立产业局,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班子,工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性。润儿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长沙要突出工业的主导格局,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做大产业规模,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中提升技术水平,在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中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有长沙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此,长沙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国率先喊出了“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口号,在此后五年间,长沙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着力点,在市场开拓、要素保障、产业升级、园区招商、项目投入、技术创新等六个方面狠下功夫,实现了由大抓工业向抓大工业的战略转移。通过大力推进“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扶持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烟草食品和材料工业等四大千亿产业,以及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威胜电子、晟通科技、蓝思玻璃等十大百亿企业,促进高端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管理升级,向“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了从“长沙制造”提质为“长沙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将长沙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型先进制造基地。 质量并重提升实力 2005年1300亿, 2006年1651亿, 2007年2155亿, 2008年3231亿, 2009年4100亿, 2010年5404亿! 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长沙工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谱写了历史性的辉煌篇章,总量从2005年底的1300亿元跨越到2010年的5404亿元,净增4100亿元,几乎是每年一个千亿台阶!五年间,长沙超越了西安、昆明、哈尔滨、长春、福州、济南、石家庄7个省会城市,长沙工业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由原来第15位上升到第8位,一场“15进7”的传奇在星城大地上精彩演绎。 尤为可贵的是,长沙工业发展不仅在量上有爆炸式的增长,更在质上有突破性的提升。长沙工业的振兴带来了长沙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4:43.1:49.5调整为2010年4.4:53.6:42。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4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2家,国家级和省级几乎占据全省的半壁河山。获国家级工业品牌43件,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2位,排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五年间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产值比重由37.6%提高到50.9%。节能降耗中部领先,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1.3吨标准煤下降到如今的0.6吨标准煤,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4.53%。到现在,长沙的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在经济总量中占比逐年提高,工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市税收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动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