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造景观桥 造就的是治河账簿
摘要: 近年来,水渐清、河渐畅、岸渐绿、景渐美污水处理,景观建设,使塘河逐渐穿上了新衣。然而,不和谐的音符也时常蹦出来。 造景观桥原本是为了美化环境,用挖掘机挖开围堰也属正常,但仅仅因为挖掘机手臂太 ...
近年来,水渐清、河渐畅、岸渐绿、景渐美……污水处理,景观建设,使塘河逐渐穿上了新衣。然而,不和谐的音符也时常蹦出来。 造景观桥原本是为了美化环境,用挖掘机挖开围堰也属正常,但仅仅因为挖掘机“手臂”太短,就将垃圾“暂时”搁在河中,形成水中“又一堆垃圾”,到底是机器“手臂太短”,还是有关人员环保“思维太短”,是权宜之计,还是心存随意,实难猜解。 但不难推测的是,日后清淤必如水中捞月,而挖掘机器“大臂一挥”,造就的可能是治河账簿上“大笔一挥”。图一己私利,逞一时之便,不仅将塘河玷污,使城市蒙羞,更让纳税人伤不起。 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破坏都会有“马太效应”。行走在洁净之路,随意造就遍地纸,引来的可能是千夫指。而一角垃圾未清理,隔月可能变成山。且不说日后治理难度和成本,“临时性”污染,可能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物以类聚”。往“一堆垃圾”上增添污染的人,大概也都不会坦承自己“素质低”,相反他们甚至可能关心什么时候有人来清理。 人们的关心和期待,逐渐形成监管部门长期治河的“乡愁”。多年来,政府倡导环保,著论、政令、报章、标语、口号;拥立典范,褒勉传扬;斥挞喻讽,丑揭劣行;隆重立法,三令五申……可谓用心良苦。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实践看,环境也是三分建、七分管、十分来经营,他们在城市管理上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重罚+宣传”的措施来保持环境“一件新衣整到底”。 “零容忍”的口头禅,作为一种发展与管理方式的隐喻,它必须被更深刻的制度改变来救赎。毕竟,污染之后,没有谁可以轻易地转过头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