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数字遗产 分享遗产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THUPDI)、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 (CIP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CAPTCR)、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CACH)、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于2012年10月18日在北京开幕。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马里奥·桑塔纳(Mario SANTANA)和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王时伟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侯卫东副院长担任论坛荣誉主席,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梁伟,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曹宇明任执行主席。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分享遗产”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理念已经获得了全世界的共识,并已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实践。 论坛旨在从“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手段更好地保护、展示、利用、分享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希望能够为世界范围内的建筑或其他文化古迹、文物或遗址的保护和复原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对建筑、考古和其他艺术、历史研究提供支持,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将遗产的价值与公众分享。 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马里奥·桑塔纳谈到数字化技术,打开了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新的方向,不对于现在不同领域的交流,同时对于我们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展的工作时间不长,但已经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完成了涵盖史前遗址、隋唐到清代,从区域范围、城市范围到建筑构件等不同时代、不同尺度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 师肖金亮讲到,现在中国相应的工作开展的还是比较蓬勃的,发展很迅速。在国际上,目前可以说我们跟国际的先进水平持平。像故宫、圆明园、西安、洛阳,对于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方面都应用了数字化技术。 另外,来自雅典卫城、故宫、颐和园、敦煌等国内外著名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的代表介绍了在遗产保护和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技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价值。 本届论坛为世界范围内的建筑或其他文化古迹、文物或遗址的保护和复原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对建筑、考古和其他艺术、历史研究乃至公众分享提供支持。同时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机构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并积极探讨遗产保护与分享的种种可能性。论坛从“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出发,汇集世界各地最前沿的技术、最先进的经验和最丰富的成果,建立起一个数字遗产保护方向的开放交流平台,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手段更好地保护、展示、利用、分享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