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达9成的家庭住房拥有率遮蔽了什么
据报道,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这个“远超国际水平”住房高拥有率引来各方追问:这个数字是怎么调查得来的?买不起婚房、结不了婚的年轻人是不是被遮蔽了?家在农村,人飘在城市的,是不是也算拥有住房…… 质疑 年轻人没房被掩盖 抛开调查得出的家庭拥有住房率的数字是否真实可靠本身,如果没有科学的住房保障标准指标,家庭拥有住房率的数字几乎没有任何住房保障方面的意义。当然,如果深加挖掘,则更能说明我国住房保障问题的严峻形势。 《海峡都市报》所做的“华人婚恋匹配心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平均结婚年龄男性为29.2岁,女性为27.1岁。年轻人没有结婚,在统计上仍然和父母算一个家庭,家庭拥有住房率也当然把这部分人包括在内。而如今30岁左右的人群,刚好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而他们的父母之所以拥有住房,完全是历史的福利住房制度所赐。而当下,买不起房的,恰恰是这些没房“结不起婚”的年轻人。 因此,不区分历史因素的家庭拥有住房率,很容易遮蔽现在年轻人买不起房、没有房的现实问题。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也就是说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我国占绝大多数,而这正是我国家庭拥有住房率奇高的原因所在。而同样是2011年的数据,全美核心家庭所占比率为19%,如果以这个对比数据预测我国的家庭拥有住房率,与世界60%左右的水平不知相差有多大,也说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工作的压力有多大。因此,审视我国的家庭拥有住房率,必须考虑家庭结构这一核心要素,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在国际上,判断居民住房保障标准的核心依据是两个:一是人均套内使用面积,二是有效居室的个数。1个人的家庭拥有一套1000平米的住房,叫拥有住房;一个6口之家拥有50平方米的住房,也叫拥有住房。简单的家庭拥有住房率,既不能准确反映人均套内使用面积,也不能说明有效居室的个数,当然也就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了。 分析 高拥有率说明什么 中国家庭拥有住房超过国际水平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是说明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高达89.68%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更说明“居者有其屋”的幸福感在中国已经逐步得以实现,中国家庭成为世界上拥有自有住房最多的国家。其二是说明了国人拥有“房产”的观念不仅依旧,而且越来越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住房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其三是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国人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看到房地产市场火爆,就开始把房产作为投资的重要渠道,在实现自有住房的目标之后,愿意把多余的钱投入到房产上来,以期望获得更稳定的、更长期的投资收益。 然而,中国家庭住房超越国际水平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起码存在两个“问题点”,一个是催生了全民买房炒房的热潮。比如,城市住房的空置率越来越高,长期没有人居住,而且导致房价异常高企,同时也使得金融投资的渠道变窄。当人人都渴望靠房子增值时,就难免会出现资本大量堆积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其他投资渠道的畅通;另一个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受到制约。 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高速的发展期之后,应当反思一些房地产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走向理性、健康的轨道,应当开放更多的金融市场渠道,激活劳动力和金融资本的流动,让市场“活分”起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