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中国产业战略的三大误区

2013-8-28 08:3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2| 评论: 0

简介:  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亦使中国模式成为广泛的共识。自1840年以来的强国之梦,已经隐约在望。   国家的兴盛,最后还是落脚在产业和企业的兴盛,而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对于未来产 ...

  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亦使“中国模式”成为广泛的共识。自1840年以来的强国之梦,已经隐约在望。

  国家的兴盛,最后还是落脚在产业和企业的兴盛,而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进行深远的布局。提出了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以实现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现实的市场特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全社会亦纷争巨大。

  (一)高端崛起还是中端崛起?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之后,很多人提出,中国应该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迅速实现普遍的产业升级。而在此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似乎成为中国企业未来走向的注脚。

  同时,在地方区域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提出了“高端崛起”的方略。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其路线为,从欧美到日、德,为第一次产业转移,从日,德向亚洲四小龙等后起发达区域的转移,为第二次产业转移,而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发达经济体,向最广大的后发国家的转移,是第三次。

  而中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亦遵循这种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既是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亦是参与全球产业链获得的回报的过程。

  中国最严重的隐忧,乃是在产业链上,中国逐步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在高端领域,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阻击,而在低端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场,则被印度、越南等后发经济体逐步侵蚀。

  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而去年刚上马的大飞机项目,在中国国内则是几乎是白手起家,举步艰难,核心技术控制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手中。而在新兴的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亦在美、德、日等国。

  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三星加索尼,几乎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无法翻越的大山。扼中国显示器之命脉。中国的电视机,电脑显示,非通过日韩和台湾企业不可。

  目前,中国在全球中影响最大的产业,成功主要集中在以鞋袜、打火机、缝纫机为代表的非主流行业,其特点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而在低端领域,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其优势已经逐步弱化,而逐步被亚洲其他国家所取代。

  印度与中国的龙象之争,一直为全球广为关注。同为金砖四国,印度的劳动力价格比之中国更有优势,在近几年的中国纺织业的危机中,印度纺织企业乘虚而入,崛起为世界第二纺织大国,对于中国纺织产业形成巨大威胁。

  而在“中国制造”成本上升之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人力资源,相对中国形成了比较优势,而建立在劳动密集和低人力成本基础上的中国制造,则受到了影响。鉴于中国内地成本的上升,很多跨国巨头,已经将其在亚洲的制造基地,从中国迁到越南、印尼、大马等地。

  在高端领域,中国企业受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阻击,而在低端领域,中国将受到印度等后发国家的追赶,中国的产业升级,难以在外部竞争中实现。

  就中国的产业基础而言,中国更需要“中端崛起”;

  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以及低端消费为主体的庞大国内市场,是中国产业经济的两大特点。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就建立在这两大基石之上。

  除了沿海部分地区之外,中国的大部分地域,并不适合以高端崛起定位,而应该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

  而提的一提的是,美国当年超越英国,虽然技术革新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其最核心的原因,乃在于大众消费的崛起。

  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其本土恰恰是因为“高端化”,奢侈品消费流行,金融投机比实业更受商人欢迎,最后导致空心化,而随着其海外殖民地失去控制,失去海外市场之后的英国,迅速衰落。

  而美国,正是在南北统一之后,国内消费的发达,才造就了其后来居上之势。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雄踞全球之巅。

  展大众产业,培育大众消费,造就中产阶层,亦是中国未来强盛之路。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