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应扼守对穷人的道德底线
——调控的道德标准是危机来了让穷人流血还是让富人流泪?这是今天调控者要思考清楚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这个国家持续的繁荣与富强的核心问题! ——笔者 (一) 目前执行的限购政策看不到取消的期限。姜伟新还指出,全国七、八个大城市的房价如果按照现在每年十几甚至二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下去,将来一旦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定要让几个大城市的房价降下来。 ——上海证券报 昨天和一南京的朋友聊天,说如果坚持目前这种政策,一定能让调控政策下来,一是让有钱人不能买房,二是不准贷款。这位朋友是个留美哲学博士。我不知道这样的看法是否是这个社会学界或者经济界的一种共识,只是我很希望这不是。 在决策者进行调控的时候,我想首要的是要思考调控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财富的二次转移与重新分配,还是对目前财富格局进行安全性防护。 (二) 笔者身边有两个朋友,两个普通的城市打工者,月均收入大概在4000—6000之间,他们分别在2011年6月与9月购房,从房价来说,他们都享受到一次或者两次的价格优惠。但到今天,他们两个的首付款均在这波房价的持续波动中几乎为零,因为是首置,他们去年享受到1.1倍的优惠利率,但很不幸,这种优惠在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昂贵和奢侈。尽管人才市场依然较为景气,两个朋友的单位今年均分别出现某种程度的问题,一个是小型企业因业务量相对萎缩,基本工资之外的奖金没有了,另一个公司依然处于扩张期,但公司已经宣布,今年拿80%的工资,如果年终销售任务完不成,剩余20%将没有了。他们买的房子面积均不宽,仅为60多平米,两个人的月供均在2500—2800之间。去年重庆某网站劲爆了一个小白领,自己的全部工资刚够月供。 也许笔者遇到的都是极为个别的特例,但在笔者身边,这确实不是特例。如果这是个社会普遍现象,我想调控者是否应该反思,这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或许此刻会有更多的责难他们自不量力,但我们还需要知道,是什么动因鼓励他们去自不量力飞蛾扑火呢?笔者身边这两个朋友,均为年纪不足30左右的年轻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这种年纪与新生儿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不具备抵御甚至不具备识别经济波动的能力,年轻人的思维是向前的,他们还没老道可以世故的思考每件事情对未来的持续影响。冲动对他们的惩罚将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又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项链】这篇小说中的马蒂尔德。 (三) 限购是对穷人的福利还是对穷人的掠夺,这个问题好像从来没有人思索过。 在笔者身边这两个购房案例的原型和购买成因的分析中,笔者不得不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调控加速了他们购房的决策行为。 调控手段之一限购,给了他们无比的幸福感,也许在潜意识里面会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这只是笔者的猜测,笔者很是怀疑有阿Q在赵老爷被抄家的时候那种快感;其次是相对差异化的利率,尽管是1.1倍,但至少比1.3倍,1.4倍低了很多,于是笔者又怀疑,这是否是给了他们赵老爷被打倒以后,阿Q可以分到一张小茶几或者一根小凳子的快感。 接下来的故事呢?接下来的故事是阿Q发现自己在做梦,革命与自己压根没有丝毫的关系。财富的梦想是否在明天会与这些才进场的刚需购房者如阿Q的革命梦想一般? 如果一切都是善良的,那么笔者只能假设我们的经济决策者确实,很真诚的认为,我们是不会暴发经济危机的,甚至连经济波动都不会发生;其次第二个假设是我们的决策者很真诚的认为,他们就是神话中的大力神,能够用一辈之力,托起即将垮塌的蓝天。 美利坚的事实表明,这个世界第一不存在没有波动的市场经济,第二也没有能够只手擎天的大力神,于是美利坚的神话在2007年终于恢恢湮灭。 (四) 在房价高位波动的时候,鼓励刚需进场,调控的道德逻辑与道德指向是否正确?这是否有点2007年股市在6000点的时候,我们鼓励大量散户入场长期投资一样的幽默? 201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行情,我想肯定是达到诸如姜部长们想要的效果,无论是从统计局的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来看,还是从我们切身的感受来看,2011年中国的楼市热点肯定是在3、4线城市,以笔者所在的主城区来说,如果我们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黏性,2011年重庆主城区市场价格基本维持在2010年四季度的水准,甚至略有下降,如果我们在结合市场条件变化下产品的两极分化,那么普通商品房的价格甚至会出现10%以上的跌幅,伴随的市场现象也是在重庆CBD的江景房甚至有5000多每建筑平米的房子出现,而这个房价仅仅甚至不如重庆众多区县市场中的高端房。城市价值逆向发展,如果只看这个房价你一定会简单的得出这个结论,但很显然这种结论并不成立,重庆主城区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的发展前景,一定高于那些郊区城市,其价值提升显然也是如此。 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重庆郊区2011年以购买金额表示的购买力相当于2008年的四倍,而主城区却不足2008年的两倍金额,如果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主城区与郊区谁是穷人,我想不会有人告诉我,郊区要富于主城区,那么如此购买力下表示的是主城区城市价值发展已经走向拐点,而区县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至少从统计局所公布的经济数据结构来看,这个结论显然是不成立的。 笔者不想引用太多市场数据,借用【吕氏春秋】中【察今】中的一句话:”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尝一銮肉而知一镬之味“,来避开更多的论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