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利率影响房价是“逻辑陷阱”

2013-8-28 08:4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12| 评论: 0

简介:  发改委副秘书长李朴民在两会期间表示,今年要完善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今年中央调整房价的一个策略改变就是保刚需。也就是说,涉及到首套房的,利率要有所照顾。 ...

  发改委副秘书长李朴民在两会期间表示,今年要完善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今年中央调整房价的一个策略改变就是“保刚需”。也就是说,涉及到首套房的,利率要有所照顾。实际上,四大银行已经开始遵循中央的意见对首套房利率进行某些优惠。

  完善首套房利率优惠是有背景的。房地产商一直传播一个观点:“房价降,房贷利率上升,降也白降;房价不降,房贷降,其实房价就算降”。很多购房者也发出抱怨,说房价降了10%但购房成本反而增加,因为利息比以前增加许多。另外,银行业在2011年赚取了令人惊骇的高利润,抨击银行之声不绝于耳,给人的感觉是:房价问题,其实同银行的垄断利润有关。

  将高房价问题转化成高利率问题,这是一个故意的“逻辑陷阱”,用弗里德曼的话说,是利用某种短期幻觉来设计长期的骗局。例如地产发展商公布的“房价下降,但利率上升,反而增加购房成本”这一观点里,是故意引导大众相信目前的7.05%的5年期以上商业贷款的利率是持久的,但这一假设明显是不合实际的,要知道2008年底的基准利率被调到5.94%,甚至很多人在当时获得7折后4.16%的低利率。只不过随着通胀的狂飙,央行不得不提高基准利率水平。要知道,利率是变量,它随着经济景气的变化而变动。

  我们的结论是:利率对首套房而言其实是“中性”的,它不影响购买。原因很简单,首套房是自住的,它对应的按揭周期是20年或者30年,它跟投资投机性的二套三套不同,后者对应的按揭周期只有几年,然后就脱手卖掉。既然首套房对应的是长达20年以上的周期,那么它既会遭遇到高利率阶段,也会遭遇到低利率阶段。我们的判断是,随着未来中国进入一个中速增长时期(贷款需求下降),加上又会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存贷差会缩小),未来房贷基准利率一定会低于目前的7.05%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长达20年时间跨度的平均利率水平不会超过5.9%,可以视之为一个长期的均衡房贷利率。

  我们用5.9%作为20年的总体利率、假设7成按揭,那么很容易得出购房者总的利率支出将是总房价款的46%,即400万的房子总价要在20年支付184万的利息,但如果房价跌到了200万,那么20年将支付92万的利息款。这说明什么?房价是唯一的、真正的核心因素,如果房价降了,长期看总利率支出也会降的,根本不存在房地产商所言“房价降,房贷利率上升,降也白降;房价不降,房贷降,其实房价就算降”这样的鬼话。

  如果政府真的想帮助首套房置业的话,那就放弃泛滥的货币政策,将通胀快速遏制住,低通胀就会对应低的利率;尽快推进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相反,歧视性的利率差别一定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寻租和套利。

  最大的人祸是没有耻感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列席全国政协农业界别会议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年底蒙牛乳业公司某一批次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超标一事被传播“弄得太严重了”。他反问“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

  本着科学的态度,让消费者们以残余的数学基础来进行计算,不难得到结果。科学家说,黄曲霉素含量在1毫克/千克就可诱发癌症,这个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2011年底,蒙牛纯牛奶某批次被实测出的黄曲霉素M1值为1.2微克/千克,超标140%。按这些数字计算,喝上834盒含有1.2微克/千克黄曲霉素M1的蒙牛纯牛奶就能达到诱发癌症的标准。若以每天喝一盒计,不到三年时间即可诱发癌症。

  正常牛奶的密度平均为1.02653kg/dm3,这算出来1升牛奶约为1公斤多,以一盒蒙牛纯牛奶250ml计算,喝0.208吨含有1.2微克/千克黄曲霉素M1的蒙牛纯牛奶就可以导致诱发癌症。这不是难测算的问题,难测算的是人心。如果没监测、控制好食品质量,致癌是迟早的事。

  当然,超过标准值并不一定等于中毒,还要看能吃进去多少量。然而,反过来,你不能因为吃进去的量还没有达到致癌的标准,就不去从严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对这样剧毒的物质都宽容,还要问多吃几吨多吃几年才担心是否致癌?即使官方信誓旦旦认为危害不大,恐怕消费者也不依。

  实际上,曲霉素超标这样重大的质量问题发生之前,蒙牛还遭遇过8起牛奶质量事故,从三聚氰胺超标,到高端奶品特仑苏添加致癌物质OMP,到学校学生饮用后集体腹泻等等。这已经不算是偶然。而且,食品行业草木皆兵,也不是过度炒作造成的,反而是舆论重视的不够。主管部门不去重建信任,反倒抹黑舆论,岂不怪哉?

  作为消费者,希望每个中国官员都能谨记2008年日本发生的问题大米一事。当年,位于日本大阪的三笠食品公司被揭发,将含有杀虫药甲胺磷的中国大米及含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越南大米,卖给三百多间食品公司,部分制成清酒及米饼。有代理更将问题大米,转售给医院及学校饭堂。出于耻感,“三笠食品”的代理商、奈良广陵町米谷公司社长9月16日晚在寓所上吊身亡。9月19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太田诚一,就日本米商非法转售有毒大米事件请辞。虽然,日本相关部门没有收到该问题大米损害人体健康的报告。

  这与我国官员轻描淡写的“疑问”对比,未免让人心里沉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我国官员却认为是个别事件,这就是中国公共食品安全状况最大的隐忧。今年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高居八大民生问题首列。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提出《建议实施食品安全监管“首问制”》的建议:就像现在很多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一样,如果在食品监管方面也实行“首问制”,可以避免在出现问题后,相关部门“踢皮球”的尴尬。更有地方建立“食品安全警察”。

  一个国家,在无特大天灾和战乱的情况下,连人民最起码的食物都无法安全保障,这只能用人祸来解释了。最大的人祸,可能就是缺乏本能的耻感。你认为吃一点致癌物质是没问题的?对食品安全放松多一点,就是对自己残忍多一点。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