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救市是否“意在沛公”
惊蛰未到,“春心”已动。去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今年2月2日,央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满足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楼市调控的“严冬”中透出一丝暖意。 于是乎,近日,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地放宽了普通住宅标准,大连、宁波、南京等地提高了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北京、杭州对高端人才实行住房补助政策。 紧锣密鼓的地方救市行动预示着新一轮的楼价攀升。道理很简单,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困难就想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突破口。为保护和鼓励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政府虽然口口声声称要从限购、税费减免、信贷等方面对刚性需求给予支持。但政策一出,除了当地官员,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声音都认为这不是在救市,而是在救地方政府,毕竟许多地方原来都过度依靠房地产带来的财政收入。 无疑,寒冬必将过去,中国的楼市一定会驶入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但我们要看清楚,方向盘掌握在谁的手中? 从“国十一条”到“国十条”,再到“国五条”……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证明,最终能挤掉楼市泡沫、抑止房价飙升的强大力量来自中央的决心。以“新国十条”为例,有报道称, 2010年4月14日,相关部门宣布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第2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利用综合政策遏制高房价;4月17日,国务院再出重拳,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被市场人士认为是房改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调控,很好地遏制了地产投资行为。政策出台的第2天,北京市通州区一套二手房的价格就直降30万元。二手房房源迅速增加,新房或打折出售或推迟开盘。而多数购房者选择了静观其变,退房、抛盘现象大量出现……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1月全国房价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全部停止上涨,这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全国性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趋势已经初步形成。 中央出手,汹涌的房价才得以控制。而在国字号文件出台的前后,各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地出台了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但多数是口号喊得响。除了几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短暂影响外,房价实际上还在继续疯涨。 当下,春暖乍寒,一些地方的楼市松绑让地产商们蠢蠢欲动。即使因地域差异,其他城市里仍在“冬眠”的地产商们也会做起救市梦来。俗话说得好,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地方政府再次出台调控政策,恐怕是忘了曾经品尝过的滋味吧。 深圳是土地财政的发源地。但有报道称,2011年,该市土地出让收入还不足200亿元,只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各地政府何不借鉴深圳经验,实打实地抓住调控的机会另辟财路,专注于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若不然,自己城市的发展又要落在别的城市后面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