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楼市“微调”不必一竿打死

2013-8-28 08:3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6| 评论: 0

简介:  你方唱罢我登场,芜湖救市风波才平,上海等地放宽普通房标准再惹争议。由于在2008年的房价反弹中,地方政府有过救市助涨的前科,因此,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救市有着本能的敏感,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惊心诧异。而随着 ...

  你方唱罢我登场,芜湖“救市”风波才平,上海等地放宽普通房标准再惹争议。由于在2008年的房价反弹中,地方政府有过“救市助涨”的“前科”,因此,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救市”有着本能的敏感,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惊心诧异。而随着楼市调控步入深水区,博弈加剧,各地试探性松绑还会继续,楼市必将迎来“微调期”,“微调”、“救市”将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我们有必要对此提高警惕,但其实不必对此过度恐惧,亦不必将所有的楼市微调都一竿打死。

  大势所趋 楼市必将步入地方救市“微调期”

  大势所趋的意思就是,不管愿不愿意,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管社会各界对对于地方“救市”多么戒备甚至厌恶,而中央的态度多么坚决,对试图松绑的地方政府打击得多么厉害,地方政府“救市”仍然会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楼市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地方救市“微调期”。因为楼市就是地方政府的“心头肉”,调控之刀割得久了,受不住疼的地方政府总会呻吟,总会想法设法摆脱,希望减轻疼痛。

  而事实上,中央虽然屡屡强调,将坚持调控不动摇,但同样也在强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央调控虽严厉,但并非要将房地产乱棍闷死,对地方政府的“痛苦”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此,“适当”的微调会在中央允许范围之内。芜湖救市就算被叫停“杀鸡儆猴”,其他地方救市微调也无法杜绝,还会绵绵而至,对此我们心中有数,不必对每次微调都惊恐万分,倍感诧异,过度敏感。

  地方救市值得警惕 但不必一竿子全部打死

  由于2008年的前车之鉴,许多人已经视地方救市为“洪水猛兽”,谈之即色变,唯恐一丝火苗引发漫天大火。其实,这种心理,同样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地方救市确实值得高度警惕,但“适当”微调也许比一竿子打死更为有利。

  对地方经济而言,除却前文所述土地出让金造成财政吃紧之外,2012年,各地地方政府还面临着地方债务首轮偿债高峰,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现在已经出现在建项目后续建设资金和还贷资金无着落的局面。若楼市过度低迷则可能进一步加重地方债务危机,这对经济而言并非有利,因此,适当微调激活楼市,既顺市场,又活经济,情有可原,罪不至死。

  对于刚需而言,适当微调利大于弊。本轮调控已历时2年,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期,对于刚需,尤其是亟需购房的硬性刚需而言,他们并没有太久的时间可等待,而是需要在购房时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而中央也看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将鼓励刚需作为“微调”的突破口,地方微调若以此为契机,并严格顺从中央调控路径,亦对刚需有利。银行首套房贷回归基准利率,百万元月减429元,京津沪等地调整普通住房标准,普通购房不必缴纳豪宅税,岂非双赢?毕竟,比起看楼市摔死,和买到适合的房子,后者对刚需更重要。

  青青幼苗,逢倾盆大雨可被扼杀,逢毛毛细雨,恰被滋润。地方微调对于楼市而言亦如此,微调幅度过大,对于调控确是灾难,但微调幅度若适中,或有好处。楼市调控并非要将房地产闷死,适当的微调换换氧气,更为裨益。基于市场,有利刚需,无碍大局的地方微调,对于楼市而言或是好事,对此不必过于恐慌,亦不必将其一竿打死。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