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精细化设计系列2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
本文将要探讨的是中、日、韩三国的集合住宅各自的特点,并把比较的重点放在套型空间的构成特点上。我们进行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首先,日韩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邻近,气候条件类似。而且,日韩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三个国家的人民生活习惯较为接近,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和体验也较为接近,因此进行比较有借鉴的可能和意义。 其次,东京、首尔等日韩特大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很高,出于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需要,集合住宅已经成为这类城市的主要居住形式。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已经开始面临住宅用地紧张的问题,大量的高密度的居住区成为开发的主体模式。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建设和发展远远早于我国,现已进入成熟阶段,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三,日韩作为发达国家,对于居住的水准要求较高,相应的其住宅设计也比较精细。我国目前的集合住宅建设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必将相应提高,经过精细设计的日韩住宅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对象。
中日韩三国住宅比较 1. 基本开发模式比较 日韩均为土地私有制国家,集中连片开发相对困难,大范围的整体规划不容易实现。日本个人的独立住宅比重高,集合住宅由政府、“住宅公团” 及开发商进行开发,多为租赁形式。除市中心的部分高层住宅外,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呈现低层高密度的特征。韩国的集合住宅开发在经历了20世纪60一70年代对于6—8层板式住宅的集中、大量开发时期之后,逐渐转向小规模开发。80—90年代以12一18层的板式住宅为主,90年代以后20—25层的高层住宅比例增加,2000年以后高标准的超高层商住塔楼开始大量出现。由于用地紧张,韩国常见的集合住宅为中高层,住宅的日照间距较小,整体呈现中高层高密度的特征。 由于我国土地为公有制,集合住宅的大规模开发相对较为容易。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集合住宅主要为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近十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和商品住宅的发展,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比例逐渐增加,大城市开始呈现高层高密度的特征 (见表1)。
2. 住栋基本形式比较 韩国集合住宅多采用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常见形式为梯间板式;套型面宽较大,进深相对较小;高于3层即设置电梯,多数板式集合住宅为 20层左右的高层;因此其楼栋形式较为单薄。日本的集合住宅主要为框架结构,基本形式以外廊板式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高塔;为有效地利用土地,住宅套型面宽较小,进深相对较大。 在集合住宅的外立面造型上,以我国住宅较为丰富多变,日韩住宅则较为朴素简约。韩国住宅单元立面凹凸变化较少,每户前后都有通长的封闭式阳台作为室内外过渡空间,较少有以不同大小的窗洞造成立面变化的机会;其外墙面多采用浅色涂料,住宅立面整体形象较为平实 (见图 1)。 日本集合住宅因消防法规的要求,户间的阳台须相互连通 (以便在紧急的情况下打破隔板从邻家出口避难),特别是高层住宅,往往在正立面造成连续的横向线条;又因其多采用外廊式的入户方式,使得其背立面也以横向线条为主 (见图 2、图3)。日本气候潮湿多雨,外立面多采用柔和色调的瓷砖饰面,立面效果较为清雅,与城市灰白色基调的公建相互协调。 我国商品住宅正处于热销阶段,开发商之间竞争激烈,都希望突出小区特色,以漂亮的外观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之一,因此将住宅外立面设计得十分抢眼,飘窗、构架、飞顶、色彩对比等手法繁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