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慢刹车”急停风险仍存
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1月份CPI同比增速为4.5%,比去年12月数值反弹0.4个百分点,CPI也就此结束长达5个月的下降态势。月初公布的PMI数据则表明,中国经济景气程度已经连续两个月反弹,而且坚挺在50%以上,去年底市场普遍蔓延的悲观情绪,开始有所好转。 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中发布报告称,2012年中国全年将实现8.25%的经济增速,比去年9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8个百分点。报告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出口对这一增速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下降。 从目前来看,各界对中国经济处于软着陆轨道已无大分歧,但2012年作为“十二五”承上启下之年,似乎不确定性还要甚于去年,中国GDP今年走势如何?哪些领域蕴含使中国经济急停的风险?该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存准率为何在去年底下降一次后便再无动作?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邀请两位经济学家为大家解答。GDP增速或是前低后高。 NBD:GDP增速在经历去年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之后,今年会划出怎样的轨迹? 孙立坚:从现在各方面条件来看,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前低后高,可能前两个季度GDP增速低一些,后两个季度能够有所反弹;一季度经济出现谷底,二季度就开始反弹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我们国家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对经济高增速的诉求在降低,目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在这个背景下,寄希望于放宽流动性或者大规模投资并不太可能。此外,中国经济现在与世界经济是联动的,外部环境的回暖也尚需时日,所以,一季度后便开始反弹是最为乐观的判断,今年经济增长能保持稳定就很不错了,估计增速在8%~8.5%。 刘元春:总的来说,今年中国经济和去年相比还是会呈现一个缓慢下行的态势,但从GDP增速看,前两个季度会延续去年连续四个季度下跌的态势,第三季度随着政策效应显现以及外部环境转好,增速会有所上升。 NBD:中国经济应该正处在一个慢刹车的状态,硬着陆的可能性还会有吗? 孙立坚:我认同慢刹车的说法,但是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资源不完全掌握在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一旦经济出现硬着陆苗头,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财政以及投资等手段挽救经济,比如来一轮类似2008年的大投资。当然,这只是假设,按照现在经济的发展状况,我认为无论是季度GDP,还是全年GDP,增速都不太会低于8%。 刘元春:基本面没有变动,下行基本可控,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硬着陆的理由,中国本身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大,从最近公布的各省GDP来看,中西部经济虽然总量小于东部,但是却在高速增长中,中国经济的政策调整空间也很大。如果再细化来看,虽然房地产看似非常脆弱,但是没有全面崩盘的可能,而在金融风险把控上,不仅存量数字不错,四大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也良好。 出口和楼市是风险源 NBD:龙年伊始,股市低位震荡,市场在担心经济的哪些急停风险? 孙立坚:正常状态下,中国经济急停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但是现在出口和房地产无疑是两大风险点。 从出口来看,虽然新兴市场发展得也很好,但是欧美的经济状况确实值得担心。因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主要是看市场规模,而不是看市场覆盖面,如果欧美消费规模出现萎缩,中国传统的出口强势产业将会受到很大打击,即便是新兴市场发力,其实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以亚洲市场为代表新兴国家基本也属于投资导向型,而不是消费导向型,我觉得中国出口企业很可能面临生产落不了地,缺乏市场承接的隐患。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性,自调控收紧以后,其实去年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今年恐怕会实实在在影响到经济增长数据。 刘元春:如果说房地产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因的话,我还要提醒一个藏在深处的风险,那就是投资放缓之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可能会出现不平衡,这个不平衡或许会影响到经济运行。 2011年在三大需求与三大产业持续回暖的作用下,GDP增速逐季回落,潜在GDP缺口由正转负,趋势性的经济回落已经形成,这已经说明中国经济复苏步入疲软期,宏观经济没有步入全面扩张阶段,投资进一步萎缩可能会令经济更加疲软。 如果一季度对欧盟出口情况很差,而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没有及时显现的话,那么GDP增速可能会跌至8%左右。 NBD: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中国经济下行或许有主动调控的结果,怎么看这个问题? 孙立坚:经济增速放慢与国家主动调控的确有直接关联,那些污染环境以及附加值较低的产业正在逐步退出,但我认为,这其中可能会增加经济风险。 有人十分不理解这一观点,但是通过我的调研发现,那些低端产业虽然在退出经济舞台,但是相应资本却并没有真正进入高端产业,而是进入了虚拟经济。2011年出现的民间借贷泛滥就是最好的例子,包括很多国企也将大笔钱投入了房地产行业。 现在民营企业和国企对高端产业的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获得廉价土地和低息成本,然后进入虚拟经济套利,通过“以钱养钱”的办法赚取利差,这才是他们眼中的“快车道”。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