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楼市遭遇“柯达时刻”
柯达对苹果侵犯其4项数码相机图像专利的起诉,恰好解释了这家131岁高龄、几乎垄断一个行业的庞然大物,何以陷于申请破产保护境地的缘由。 这不只是一个公司的生死,更关乎一个行业兴衰的标志。作为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典型案例,“柯达时刻”意味着无视时代潮流,也是企业沉迷于往日成功而扼杀自身创新力的代名词。不主动参与到颠覆性的创新,沉迷于投机的房地产市场,遭遇“柯达时刻”指日可待。 房价实在太高,远非合理。即便是从业者,相信都会认同这一基本判断。 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3173元。尚不清楚这一均价以下的商品住房分布在哪里,但了解北京任一在售商品房楼盘的即时成交价格并不困难。北京南五环外大兴区黄村新建商品房售价约每平方米18000元;同一区域,一套70~90平方米的二居室新房的月租金大约需要3000元。在这一区域,一套80平方米住宅售价,理论上可以支付同样面积住房40年的租金。 其次,北京市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03元,按照均价口径不足以购买该市3平方米新建普通住房;假设三口之家购买80平方米住房,需要拿出全家10年的可支配收入;如果能以3000元月租租住80平方米住房,支付水平接近这一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的1/3。 以上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当前房价如何畸高。北京市副市长也认同“房价还没有达到合理水平。” 显然,如果有足够的出租房源,市民的选择不言而喻。制度创新正在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北京等城市获准试点在集体用地上建设公租房。 试点刚刚开展,还远不到讨论成效的时候。但可以设想,如果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放开建设公租房,会带来什么? 首先,消除了土地出让金这一分利环节。这些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归属集体,所有成员可一次性以拆迁形式暴得大财,也可以土地为主要资产设立实体企业,共同投入一定建设和管理资金,分享物业出租经营的长期收益。 其次,居住者大可不必变身房奴。在“树挪死,人挪活”的当下,并不见得一定就要拥有固定资产,“住有所居”比“居者有其屋”更接近现实。 看起来,只要这种制度创新推广开来,土地财政、豪宅、暴力拆迁、业主物权等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如果闹出个30年、50年租赁权的笑话也不意外。毕竟,坐地生财是中国以往房地产商业的“精髓”,投机心态更是高房价合谋者的“血液”。 万一此次涉及土地利用的制度创新再次无疾而终,投机一定是中国房地产的真正掘墓者。就像老柯达那样,贪婪地享受胶片行业的垄断收益,无视甚至刻意打压早已研发的数码影像技术,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背影。 华为总裁任正非提醒中国企业界:任何投机总是要还账的。这也是柯达时刻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警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