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维也纳“廉租房”安定房市

2013-8-28 08:3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98| 评论: 0

简介:  在维也纳生活了几年,散落在不同街区、有明显标识的维也纳公房(相当于中国的廉租房)引起了我的兴趣。经向维也纳住房公司了解,维也纳现有人口180万略多一点,全市有92万套住房,其中有22万套是公房。在维也纳 ...

  在维也纳生活了几年,散落在不同街区、有明显标识的“维也纳公房”(相当于中国的廉租房)引起了我的兴趣。经向维也纳住房公司了解,维也纳现有人口180万略多一点,全市有92万套住房,其中有22万套是公房。在维也纳,租住公房的人接近全市人口的1/3。维也纳住房公司原先是市政府的一个部门,2000年从市政府剥离,现在是维也纳市政府的全资公司,也是欧洲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据介绍,维也纳的公房建设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奥匈帝国解体,奥国土面积比战前缩小了约80%,许多人从各地回到维也纳,使维也纳人口在短期内激增,一度超过250万人,导致维也纳出现严重“房荒”。住房紧缺,房租暴涨,很多人无房住,甚至出现了按小时出租床位的现象。居住拥挤又导致传染病蔓延。

  为了尽快解决居住问题,奥地利政府决定征收“富人税”,对有房者,按窗户多少来征税;对雇主,按雇员人数征税,筹集了维也纳公房建设“第一桶金”,并用这笔钱在维也纳建起了第一批公房——“卡尔·马克思大院”。同时,还通过立法规定了租金和租房者的权益。

  “卡尔·马克思大院”有1400套住房,套内面积虽不大,大多数仅4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但却是维也纳第一批带厕所、浴室、暖气、窗户和阳台的低薪者住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维也纳市政府用“富人税”建起了6万套公房,有效缓和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二战期间公房建设停止,1950年重新开始兴建公房,但取消了“富人税”。公房建设的土地改由市政府无偿划拨,建设资金靠贷款。一般贷款期为50年,由市政府给予利息补贴,贷款从房租收入中偿还。公房的物业管理费按成本收取,不能有盈利,房租由市议会决定。目前,带浴室、卫生间和暖气的房子,每月每平方米租金为3.3欧元,不带暖气和浴室的房子,每月每平方米租金为1.6欧元。物业费和租金要另加20%的增值税。这样的租金水平相当于维也纳市场价的1/3,只占还贷和房屋维护开支的45%,不足部分需市财政补缺或借贷。

  维也纳建设公房的初衷是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在公房管理方面,市政府为了掌握解决住房困难的主动权,自拥有第一套公房以来,就始终坚持公房“只租不卖”的原则。近百年来,维也纳住房公司拥有的房产已累积超过22万套,但从未出售过。正是这批房产,为维也纳市政府平抑房价、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近10年来,维也纳房价上升幅度平均每年不足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房价基本没涨。这在世界大都市中是不多见的。

  在公房管理的“入住”层面,由维也纳市议会决定公房“入住”的条件,包括人均收入、现住房情况、是否无房户等。以前只有本国公民才有资格申请公房。近年已放宽条件,有长期居住权的外国公民,只要在奥地利住满一定年限,且符合条件,也可申请公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公房的套内面积也在扩大,最大的有150平方米左右。目前的公房分配标准是成人每人一间,孩子2人一间。一般3口之家可以得到一套3室的房子。在维也纳一旦“入住”公房就可世代租用。入住后不用担心收入增加后会被赶走。政府之所以同意收入增加后继续租用公房,其主要考虑是避免形成“贫民区”,形成因贫困而导致的“问题社区”。但租用者必须长期居住,这一条主要靠邻居监督、举报。

  维也纳公房建设的另一条经验是公房散落在全市各地,不搞集中的公房小区或卫星城,公房的建筑质量与周边的建筑质量是一致的。这样做,不会增加城市交通的负担;不容易形成“问题社区”,一些社会问题可以得到早期预防;公房可以较好地融入周边的建筑风格。

  从维也纳公房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看,核心是政府补贴。几年前,维也纳搞了个“电梯项目”,凡申请安装电梯的老楼,均可得到100%的资助。后来,又搞了“隔音窗项目”,只要申请安装隔音窗就可得到90%的补贴。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公房也可以申请上述各类改造性补贴。维也纳人普遍认为,“公房建设是一种政治意愿,是一种政治需要”。只要公房管理公平、透明,公房对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难、对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